红都向“新”而行——长征出发90周年瑞金走笔
清明节前夕,几乎家家都有烈士的瑞金“红军村”华屋后山上,村民来到松树前洒扫祭奠。
90年前,村里17个年轻后生踏上征程。出发前,栽下17棵松树,和家人约定“见松如见人”。
循着17棵松的故事,记者在长征出发90周年之际走进瑞金,看到当年远离交通线的红色都城有了机场,沉睡的“红、古、绿”三色资源变三色产业,“黑灯工厂”带来共享制造新理念……这些耳目一新的变化,让人们对老区的未来有了更多新期待。
(一)老区“上新”
两千多亩荒山,已是一马平川。
瑞金即将增添一个新地标——赣州瑞金机场。
瑞金市机场建设公司总经理严萍站在已竣工的停机坪上向记者连数“两个不多”:全国2800多个县(市、区),有机场的不多;国务院直接发文给一个县建机场的也不多,项目写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
瑞金,一度是偏远的代名词。
美国记者斯诺谈到瑞金建政时曾感慨:“在没有港口,没有码头,没有铁路的山林里建立起一个共和国,这是建国中的奇迹!”
今天,瑞金不仅有了港口、码头、高铁,还将迈入航空时代。
一路走访,与人们印象中满街只见遗址、旧居相比,如今的瑞金不时给游客带来新体验。
今年春节,瑞金共和国摇篮旅游区闸机客流量达70.48万人次,全省排名第一。
“象湖里怎么走?”这是从景区出来的游客常问的一句话。
品富硒林芝茶、研瑞墨、学竹编……漫步在古色古香的街道上,探寻“五坊七铺九店”的老城故事。走进“擂茶牛市”,当地特色美食一网打尽;推开文创商店,国潮范十足的“红色周边”耳目一新。
新潮多元的业态,让象湖里创意文化街区成为新晋“网红”,吸引一波波年轻人前来打卡。
红都看点多,土房变景点。
叶坪镇黄沙村华屋小组村道两旁,泾渭分明。
一边是66套白墙黛瓦的客家新楼,另一边是7栋土坯老屋。
“专门保留几间老屋,让后人知道好日子来之不易。”清明将至,村支书华盛来到爷爷华桃生栽下的松树前,说起村里的新变化:政府不仅帮大伙建新房,还投了五六百万元建大棚、修路渠。
一个红色故事,改变一个村庄。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17棵松的故事广为流传,也为华屋带来巨大的“红色流量”。党校学员、研学学生、游客来到瑞金,都想到华屋看看,捎带着把村里的蜂蜜、泡菜等土特产带到全国各地。
10年翻了10倍,华屋去年人均纯收入突破两万元。
“变化很大,但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华盛说,村里要加快发展,除了争取上级政府支持,更要自己多想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