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座城市共享单车涨价 共享产品质量如何跑赢价格
近期,广东广州、湖北武汉、四川成都、陕西西安等地的不少市民发现,自己所在城市的共享单车涨价了。
便利学生和上班族通勤,打通车站地铁站接驳“最后一公里”,助力推广绿色出行……经过多年发展,共享单车已满足许多城市居民的中短距离出行需求,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补充。然而,近年来企业或直接或间接的调价,也影响了消费者的体验。如何让共享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跑得赢”价格,让消费者感到物有所值的同时,实现企业盈利、用户便利的双赢?
调价主要涉及短程单次消费
成都市民刘楠最近发现,自己常用的共享单车品牌收费标准从“前15分钟1.5元”调整为“前10分钟1.5元”。超过10分钟后,计费标准为每15分钟1元。“每小时的租金从4.5元涨到了5.5元,贵了1元,经常骑还是有点‘肉疼’。”刘楠说。
“租用共享单车,是为了解决通勤‘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现在把起步价适用时长从15分钟缩短到10分钟,为了省省钱,消费者只能努力骑快点儿了。”在广州工作的白领江波说。
共享单车市场已过“百舸争流”的阶段。据了解,目前国内共享单车市场由少数品牌主导,其中有3家占据了市场份额的95%以上。为实现盈利,共享单车企业不再以拼价格的方式吸引客户,而是根据成本、市场需求等因素变化,逐步上调定价标准。以北京地区为例,过去两年间(2022年8月—2024年8月),哈啰等主要共享单车品牌的包月价或连续包月价均上涨了1—4元不等。
涨价并非“统一行动”,也有品牌在进行调价决策时相对谨慎、因城施策,甚至“反其道而行之”。例如,美团单车近日将广州市共享单车计费标准从原来的前15分钟1.5元调为前20分钟1.5元。根据美团方面统计的数据,这将惠及该平台在广州市近九成的骑行用户。
涨价后,共享单车的客户黏性是否会受到影响?
“就价格而言,租共享单车出行的花费和地铁差不多,不算实惠。但问题是,平常并非出了门就到车站,我们需要短距离接驳工具,共享单车小幅涨价也只能忍忍,三伏天骑车总比步行要好些。”武汉市民杨彦军说。
消费者对共享单车的需求巨大,且有一定刚性。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共享单车骑行量达到10.88亿人次,日均骑行量达311.57万人次。从人口规模看,《北京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达到2185.8万人。
业内人士分析,超大市场规模之下,涨价对共享单车需求的扰动有限。另外,由于此轮价格上调主要涉及短程单次消费,对大量以月卡、年卡等形式租用共享单车的消费者影响不大。这部分消费者多为学生、上班族,主要依靠共享单车满足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的接驳需求,其长期消费习惯足以抹平小幅涨价带来的支出浮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