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躺平式”干部被调整背后
治理“躺平式”干部
应充分分析这类干部产生的土壤
“区直机关某单位副局长陈某,因作风拖沓,所负责的项目推进滞后而被调整;区直机关某单位一级科员张某,因拈轻怕重,不注重能力提升而被调整……”
近日,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8名“躺平式”干部被调整岗位。当地媒体报道称,麻章区有少数干部存在“躺平心态”,作风拖沓、推诿扯皮、敷衍塞责,严重影响发展进程。
何谓“躺平式”干部?《中国纪检监察报》称,现实中有少数干部不主动担当作为,工作消极被动、安于现状,缺乏干劲斗志,见到工作两手一摊,碰到问题两眼一黑,直接“躺平”,被称为“躺平式”干部。11月20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对麻章区一事发表评论称,对“躺平式”干部必须动真碰硬。
多位纪委干部、基层干部受访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治理“躺平式”干部非常有必要,同时还应剖析这类干部产生的原因,把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与治理“躺平式”干部相结合。
“躺平式”干部的“出炉过程”
关于“躺平式”干部的产生过程,《湛江日报》报道称,2023年,麻章区制定了《麻章区领导干部负面信息收集管理清单》,并通过信访、纪检监察、巡察审计等渠道收集干部相关的负面信息。随后,区委组织部组织专干进行整理分类、核实甄别及登记入库,做到“一人一档”。紧接着,区委组织调研组深入到3个乡镇、43个区直单位以及施工现场摸排“躺平式”干部。
麻章区出台《关于实行领导干部履职表现辨才治庸方案(试行)》。方案突出以事察人、以事辨人,给实干者亮“绿灯”,给“躺平”者亮“黄灯”。区委书记陈政表示:“麻章要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躺平’者警醒。”
报道称,调研组通过个别访谈、民主测评、调阅资料、征求意见、实地辨察等方式,对拈轻怕重、“躺平”甩锅、空喊口号、敷衍塞责等8类“躺平式”干部进行精准“画像”。
关于此次麻章区治理“躺平式”干部的相关细节,牵头部门麻章区委组织部以涉密为由,拒绝了采访。
治理“躺平式”干部,麻章区并非全国首例。早在2016年1月,江苏省泰州市就探索设立了“蜗牛奖”,颁发给全市推进重点项目不得力、履行行政职能不到位、解决群众关切问题不及时的责任人。首批“蜗牛奖”,12个市直机关、基层站所榜上有名。
时任泰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张国梁表示,“蜗牛奖”是治理“不作为、慢作为”的载体,其作为负向激励,将每季度认定公布一次。
泰州市效能办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2016年到2023年,泰州每年都颁发“蜗牛奖”,榜上有名者既有单位也有个人。在评选“蜗牛奖”时,泰州市效能办与泰州电视台联动制作专题片《到问题现场去》,把发现问题、调查取证的过程拍摄记录,“开始我们指出问题时,一些相关单位或个人可能不认可,他们往往一看到片子就会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