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为患者减负超过8800亿元——“药箱子”再升级 医保药品目录七年持续“上新”

2024-12-04 225 0
作者: 梁倩、邓婕 来源: 经济参考报

  2025年1月1日,新版国家医保目录将正式实施。此次共新增91种药品,其中89种以谈判/竞价方式纳入,另有2种国家集采中选药品直接纳入,同时,调出43种临床已替代或长期未生产供应的药品。肿瘤、慢性病、罕见病、儿童用药等领域的保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国家医保局成立7年以来,医保目录持续“上新”,多措并举“腾笼换鸟”,及时将创新药纳入目录,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大幅提升了群众用药保障水平,减轻了患者医药费用负担。

  七年持续纳新

  累计新增835个药品

  自2018年以来,国家医保局在坚持“保基本”的前提下,通过“一年一调”的目录常态化调整,及时将新药、好药以合理价格纳入目录。据监测数据,截至2024年10月,协议期内谈判药品累计惠及患者8.3亿人次,为患者减负超8800亿元。

  据统计,自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连续7轮医保谈判累计新增835个药品,目录内的西药和中成药数量从2017年的2535种增加到2024年的3159种,大量新机制、新靶点药物被纳入了目录范围,涵盖了新冠感染、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罕见病、儿童用药等临床治疗领域。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缩短准入周期,人民群众用药可及性大幅提高。”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院长常峰表示,国家医保局建立了适应新药准入的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打造了创新药进医保的年度通道,创新药进入国家医保的频率从原来的最长8年缩至1年。

  为什么大量新药纳入仍不会造成医保基金“不足”?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司长黄心宇表示,医保目录调整坚持 “保基本”的功能定位,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评审阶段,我们组织专家对临床价值不高、纳入目录必要性不强的药品从严把握,防止“浑水摸鱼”;对部分已在目录内但费用偏高、基金支出量大、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品种进行再谈判,进一步降低价格,减轻患者和基金负担。在谈判底价测算阶段,研究确定合理的基金预算并将其作为目录调整的“硬约束”,对费用高、基金支出大的品种适当提高降幅,体现“以量换价”。

  实际上,在835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的同时,438种疗效不确切或易滥用、临床已被淘汰、长期未生产供应且可被其他品种替代的药品被调出目录。此外,除了调出品种释放部分医保空间外,国家药品、耗材集中采购也腾挪出了更多空间。

  中国药学会的监测显示,与2015年相比,2023年样本医院金额及用量排名前二十位的药品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大量疗效不确切、价格昂贵的“神药”已完全被临床必需、疗效确切、创新程度高且价格适宜的品种替代,我国临床用药结构和质量显著提升。比如“药品滥用重灾区”抗生素的使用强度指标从2018年的37.8持续下降到2022年的33.8,用药合理性大幅提升。

查看余下6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