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四害”| 黄楚新 陈智睿:网络谣言,被不断传播的“恶”

2024-12-05 298 0
作者: 黄楚新 陈智睿 来源: 观察者网

  近日,观察者网在微博发起主题为#反网络新四害#的投票活动,由网友评选出当代互联网“网络新四害”。最终经过网友投票,“网络谣言”“饭圈文化”“网络暴力”“极端言论”位列前四名,成为“网络新四害”。

  即日起,我们将发布系列评论文章,深入分析“网络新四害”背后的形成机制、传播规律以及深远影响,和各位网友一起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黄楚新 陈智睿】

  进入21世纪,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彻底改变信息传播的格局。网络平台不仅使信息能够在瞬间传遍全球,还赋予每个人成为信息发布者的能力。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极大地降低谣言产生的门槛,使其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影响更深。

  与此同时,智能化技术如算法推荐、生成式人工智能等的应用,使得谣言能够更加精准地触达用户群体,加剧其社会危害。面对这一前所未有的挑战,挖掘网络谣言的生成机制、社会影响及治理策略具备现实紧迫性。

  社会心理与技术发展的双重产物

  网络谣言并非孤立存在,它是社会心理和技术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人类的心理特征为谣言的产生提供温床;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则加速了谣言的扩散速度和范围。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网络谣言的产生往往源于人们的认知偏差和情感需求。例如,确认偏误使得个体更倾向于接受符合自己已有信念的信息,而忽视相反的事实。当某个事件触动公众的情绪,如恐惧或愤怒时,未经证实的消息很容易被广泛接受并迅速传播。

  此外,群体极化的现象也表明,当人们在一个封闭的社交圈子里讨论问题时,他们的观点往往会变得更加极端,这进一步促进谣言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https://www.piyao.org.cn/index.htm

  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信息传播的方式。其中,社交媒体的互动性和匿名性降低了信息发布的门槛,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地发布内容,而不必担心身份暴露或责任追究。

  这种去中心化的机制导致部分不负责任甚至恶意的行为,如故意制造虚假新闻、煽动情绪等。此外,算法推荐机制根据用户的兴趣和行为模式推送个性化内容,虽然提高用户体验,但也容易形成“信息茧房”,即用户只接触到与其观点一致的信息,从而加剧谣言的局部集中和反复强化。

  智能化技术的加持也致使谣言甄别更趋困难。随着技术的发展,事实核查的门槛越来越高,谣言识别的难度增大。尤其是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网络谣言以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迅速在各社交媒体传播,并且内容逼真,视觉冲击力强,形成智能传播下的新型信息形式,此类谣言内容的鉴别难度较大、用户容易相信并进行主动传播。

查看余下6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