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农村能做的事太多了,为啥老想着回去种地?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20多年持续聚焦“三农”问题,在当前国际、国内局势复杂多变的条件下,解决好“三农”问题对我们国家的整体发展来说意味着什么?如何激发县域经济的潜力?当人们把农村视为“下一个风口”时,有关部门如何跟上正在发生的变化?
著名“三农”学者温铁军在观察者网“经济学家建言2025中国经济”对话中表示,把乡村振兴视作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客观上是要应对全球化解体的大危机。农村“粗放的数量型增长”,也必须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希望各种利益主体能自觉调整,这其实是一场自我革命。
在温铁军看来,无论是人才流动,还是资产包评估,工业化时代形成的部门,评价标准、考核体系都不适应生态化时代。在工业化时代形成的部门规章制度,乃至于法律体系都需要调整。领导干部脑子里得有数字化转型的基本知识,才可能把他们的注意力,以及他们的政策扶持,往这方面引导。
“经济学家建言2025中国经济”系列,是观察者网在全国“两会”前推出的重磅系列对话节目,围绕扩大内需、提振消费、外贸外资、股市楼市、新质生产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等诸多领域的民众关切,邀请多位知名经济学家,前瞻并建言2025年中国经济,敬请关注。
【对话/观察者网 王慧 整理/张菁娟、林琛力 编辑/岑少宇】
观察者网:中央一号文件连续20多年持续聚焦“三农”问题,足见中央对“三农”的一贯的高度重视。在当前国际、国内局势复杂多变的条件下,您觉得解决好“三农”问题对我们国家的整体发展来说意味着什么?
温铁军:你的问题提到“当前国际、国内局势复杂多变的条件下”,这句话很重要。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转变,从一般性地强调“三农”问题作为国家重大战略,转变为应对全球化挑战。
所谓全球化挑战,就像你刚才说的,国内国际局势非常复杂,并且国内局势很大程度上受到国际局势的直接影响,所以才要把乡村振兴作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我们得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政策准备、制度准备以及一系列的安排,才有可能应对得了全球化解体的大危局。
这并不是说我们想解体,对于那些所谓“闭关锁国”的言论我们大可不必理会。实际上,是人家觉得在全球化过程中吃亏了,所以人家想要让全球化解体,从(美国)开始提出“小院高墙”、贸易壁垒到现在,(种种举动)大家都看到了。在中国人在准备过年的时候,美国在干嘛呢?新总统特朗普上任第一天就抓紧玩“退群”,退出所有他认为对他有约束的、对他不利的国际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