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周刊》激怒多国穆斯林 言论自由的界限在哪里

2015-01-20
作者: 王云松 姚蒙 纪双城 来源: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我们不是查理,我们是穆罕默德。”这样的口号17日和18日出现在全球多个有穆斯林聚居的国家和地区爆发的大规模游行示威中。《查理周刊》遇袭后仍然登载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形象,在伊斯兰世界和西方社会引发了两种极端的反应。非洲国家尼日尔爆发的大规模抗议游行从16日起持续到18日,已经造成10多人死亡,8座基督教堂和法国在当地的文化中心被烧毁。俄罗斯车臣宣布今天将举行100万穆斯林参加的抗议活动。而在欧洲,《查理周刊》供不应求,总印量已达700万份,创造法国出版界新纪录。欧洲人排队购买《查理周刊》的场景令政客感到振奋。法国总统奥朗德17日谈及尼日尔的抗议时再次力挺“言论自由”,批“在那些国家,有时候人们不懂什么是言论自由”。不过,这种导致流血冲突的“言论自由”,也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新加坡等亚洲国家禁止《查理周刊》或带有该漫画的图片出版,英国《经济学家》在当地的版本因此“开了天窗”。“德国之声”18日质疑,“西方是否真的能拥有随意亵渎(其他宗教)的言论自由?”《纽约时报》总编辑巴奎特日前也坦言:“在侮辱和讽刺之间应该有一道明确的红线。”

  “我们都是穆罕默德”

  “伊斯兰世界爆发怒吼!”德国《明镜》周刊18日称,焚烧教堂,烧毁法国文化中心和法国国旗……对于法国《查理周刊》最新一期继续刊登伊斯兰教先知的漫画,穆斯林民众的愤怒和抗议示威迅速向全球蔓延。

  法新社18日称,当天,愤怒的示威者在尼日尔首都尼亚美继续游行示威,这是该国连续第三天游行。已有10人在暴力冲突中死亡,同时当地有8座基督教堂以及法国文化中心被烧毁。法新社称,抗议和骚乱是从16日从尼日尔第二大城市津德尔开始的。17日和18日,示威和冲突蔓延至首都尼亚美。在示威现场,有警车被点燃。警方向投掷石块的示威者发射了催泪弹,现场秩序一片混乱。法国驻尼日尔大使馆18日在网站上发表声明,警告法国公民不要上街。

  尼日尔总统伊素福17日发表讲话谴责暴力行径,并呼吁民众保持冷静。值得注意的是,伊素福是出席巴黎11日支持《查理周刊》游行的6名非洲元首之一。法国《非洲看板》杂志称,伊素福在巴黎出席游行活动时还说过“我们都是查理”的话,因此遭到尼日尔穆斯林团体的强烈谴责,为此16日他通过政府发言人修改措辞,称“参加游行的目的是打击恐怖主义,而非意味着对某些错误利用言论自由观点的任何支持”。

  贝宁泛非网18日称,除了尼日尔,在塞内加尔、毛里塔尼亚、阿尔及利亚,数以万计当地人聚集到法国大使馆周围示威,并焚烧了法国国旗。尼日尔、塞内加尔、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和埃及还禁止《查理周刊》发行。在阿尔及利亚首都,3000人高喊“我们都是穆罕默德”。

  《海湾新闻》18日称,沙特最高宗教机构——伊斯兰学者委员会表示,《查理周刊》的做法“伤害穆斯林的感情,只会给极端分子提供杀人的借口”,“伊斯兰传统绝不会允许侮辱先知的事情发生”。卡塔尔和巴林政府也警告,《查理周刊》再次刊登有关先知的漫画,“将为仇恨与恐怖主义的散播提供肥沃的土壤”。在巴基斯坦卡拉奇和拉合尔等地,数百人聚会抗议《查理周刊》,并冲击当地的法国领事馆,法新社记者被打伤。

  俄社新18日称,俄印古什共和国17日2万多人举行游行,抗议《查理周刊》侮辱穆斯林先知的行为。车臣领导人称,19日在该共和国将有100万人参加类似集会。莫斯科市政府17日拒绝了穆斯林举行10万人游行的申请,担心发生挑衅事件。但组织者再次向市政府申请于25日组织10万人大集会。

  《查理周刊》发行创造纪录

  面对伊斯兰世界的抗议浪潮,法国总统奥朗德仍然强调致力于“言论自由”。奥朗德17日在法国中部城市蒂勒视察时被问及尼日尔示威者烧毁法国文化中心和基督教堂问题,他称“我们注意到这些抗议活动。法国是一个世俗国家。法国要维护的是自由,也正是自由构成了法国的力量。”法新社援引奥朗德的话称,“法国拥有自身的原则和价值观,尤其是言论自由的价值观。”他强调,法国对自身所持的价值观怀有信心。

  不过,“德国之声”18日补充被法新社“漏掉”的奥朗德的话称,纵火等行为应该受到惩罚,“在那些国家,有时候人们不懂什么是言论自由,因为他们被剥夺了这项权利”。

  《查理周刊》遇袭事件后,法国官方在报道中一直试图安抚穆斯林,但奥朗德的“直言”显然是受到近来《查理周刊》在欧洲热销的影响。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称,《查理周刊》发行代理商17日透露,发生恐怖袭击后最新一期的杂志继续加印200万份,发行量将达到700万份,创下法国新闻出版史上最高纪录。自从14日《查理周刊》最新一期推出后,欧洲多国读者争相抢购。法国和德国很多报亭每天早晨一开门就迎来人们排队购买。

  不过,这种肆无忌惮的“自由”也给欧洲人带来一些担忧。美联社称,大约有20个地下组织、约120名至180名恐怖分子计划欧洲发动袭击。 欧洲多国已经加强对犹太人社区和政府机构等目标的安保。各国开始大规模的反恐搜捕,近两天已逮捕30多名恐怖嫌犯。美国《迈阿密先驱报》18日称,在德国近来很火的Pegida(“爱国的欧洲反西方伊斯兰化”)组织当天宣布将暂停此前每周一都将举行的大规模游行。该组织在脸谱网站上称,这是因为警方告诉他们有针对该组织的袭击计划。 以色列18日宣布已捣毁首个“伊斯兰国”恐怖小组。美国《母亲琼斯》杂志最新一期以“反伊斯兰抗议正中极端主义下怀”为题称,目前欧洲陷入“恶性循环,主要针对穆斯林的反移民情绪使穆斯林产生失落感,这种失落感滋生出极端主义和恐怖活动,会进一步加剧反伊斯兰的情绪和行为。”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张维为18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查理周刊》被袭事件后,法国等西方世界想借此把“言论自由”的价值观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实际上从某个角度来说这成了一种“原教旨主义的言论自由”。这样做在世界上是行不通的,但现在在西方已经成为一种政治正确,其他的言论基本上都被压制了。当然其中也有一些政客企图通过这样的方式转移社会矛盾的考量,但无论如何,这样的对峙是非常可怕的。

  言论自由的界限在哪里

  “西方是否拥有随意亵渎(其他宗教)的言论自由?”“言论自由的界限在哪里?”“德国之声”18日称,这些都是近日欧洲大小媒体和社交网络上围绕着《查理周刊》事件而热议的话题。有穆斯林网民在网上写道:“我们谴责任何杀害无辜的行为,但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讲任何对我们先知的悖逆之言。”

  新加坡《联合早报》18日称,对于《查理周刊》,西方媒体这次并非步伐一致,尤其是对报道该周刊遇袭背景以及是否要转载具有争议的伊斯兰教先知的漫画时,欧洲和美国媒体各自为政,新旧媒体做法也不一样。美国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和包括CNN在内的媒体并未刊载,理由是编采守则规定避免刊登会触怒宗教敏感的影像或为了顾全员工的安全。被视为美国新闻准则最高代表的《纽约时报》,对转载漫画与否的辩论中作出的考量,尤其引人注目。该报总编辑巴奎特直言:“我们有自己一直在守护的新闻准则,在侮辱和讽刺之间有明确的红线,我们认为,这些漫画中有许多已经不能称之为讽刺,而是侮辱。”

  在发达国家中,除了澳大利亚,新加坡也对《查理周刊》明确说“不”。香港《南华早报》称,当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在新加坡的读者拿到最新一期时会发现,杂志第22页是空白的。《经济学家》解释称,这是因为新加坡的印刷厂拒绝印刷显示本期《查理周刊》封面的页面。这并非印刷厂个人行为,新加坡媒体发展管理局称,这本周刊封面漫画违反了不良刊物法令,该局不会允许《查理周刊》在新加坡发行。

  张维为说,《查理周刊》事件已经远远超出反恐的范畴。在法国和欧洲,主流社会和穆斯林社群矛盾非常深,很难解决。欧洲穆斯林有1/10的人名字里有穆罕默德,但只要在简历中写上穆罕默德,很多人面试机会就没有了。虽然政治家有时出于政治考虑对穆斯林作出正面表态,但主流社会对他们保持着高度的怀疑和距离。这就是文化冲突或者文明冲突,欧洲穆斯林移民不愿意接受法国和西方的文明和文化。欧洲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伊斯兰国”会吸引如此大量的欧洲穆斯林,这对西方是一个巨大挑战。

  实际上,法国的民意也开始转变。法新社18日称,法国民意机构当天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42%的受访者认为,有关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冒犯穆斯林,不应该刊登出来。50%受访者表示,他们支持互联网和社交网络上,一定程度上限制自由言论。同时也有57%的受访者表示,穆斯林社群不应该阻止任何人刊登漫画。

  相比法国人的“任性”,一向被认为是西方反恐联盟盟主的美国要现实得多。美国《华盛顿邮报》17日称,奥巴马与来访英国首相卡梅伦称要建国际反恐联合小组。在记者会上,奥巴马在谈到巴黎《查理周刊》恐怖袭击事件时,谨慎地避免称该袭击事件为“伊斯兰教极端分子”所为,他说:“美国比欧洲占优势的一点是,美国穆斯林视自己为美国人,欧洲穆斯林并非如此。”

 

  【环球时报记者 王云松 姚蒙 纪双城 孙微 青木 陶短房 谭福榕 曲翔宇 柳玉鹏 陈一】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