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遇刺,引发日本和世界四个重大变局
中新网7月10日电 (记者 孟湘君)随着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的遗体被运至其东京家中,日本社会似乎才刚刚认清一个造成巨大冲击的事实,那就是日本现代最具影响力的领导人之一,在光天化日、有人护卫的情况之下,被近距离枪击身亡。
这起刺杀事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已远远超越事件本身的含义。
而作为两任首相、在位长达2800多天的资深政治家,安倍已经以自身的政治理念,给日本自民党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的遇刺及留下的“遗产”,将从许多方面改变日本和世界。
【变局一:影响选举,加速“修宪”?】
安倍是在公开演说时,中枪身亡的。连日来,他奔走日本各地,站在人群中拿着麦克风发言,目的只有一个——为10日将举行投计票的参院选举自民党候选人拉票。
作为自民党的人气“演说家”,安倍主要是宣传任首相期间的成绩。重点中的重点,还是呼吁实现修改《宪法》这一“夙愿”。
就在遇刺前两天,安倍还在横滨市演讲时强调“想在《宪法》中写明自卫队,为违宪争论画上句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吕耀东注意到,日本参院选举即将举行,安倍是在为选举拉票的背景下遇刺的。
当地时间7月9日下午,载有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遗体的灵车抵达其位于东京的住宅。
吕耀东对中新网记者表示,安倍认为,这次选举意义重大,目前对“修宪”持较积极态度的四政党,自民党、公明党、日本维新会、国民民主党已在众院占据2/3以上席位,因此只要在参院如法炮制,实现整个国会“修宪”势力占2/3以上,就能推动“修宪”。
吕耀东指出,安倍一直把“修宪”作为自己最主要的政治使命和施政理念。
早在2007年,安倍第一次任首相时,已提出“修宪”时间表,参院还通过了规定“修宪”程序的国民投票法。2012年,安倍二度拜相,再推动此事,但直到近八年后他辞职,“修宪”也没成文。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新生分析,安倍遇刺,应该说对日本政局影响很大。从日本人的政治、文化角度来讲,自民党可能因此得到一些“同情票”,很可能在参院选举中获胜。这对岸田文雄政权的执政来讲,会起到积极效果。日本国会的“修宪”步伐会因此加快。
资料图:2017年5月3日,日本民众在东京举行集会游行,呼吁维护和平宪法,反对当局修宪企图。中新社记者 王健 摄
岸田曾称,自民党和与其联合执政的公明党目标是拿下超半数的55个议席,但分析认为,受安倍遇刺事件影响,自民党很可能单独斩获近70个议席,赢得压倒性胜利。
这是“英雄史观”的典型表现,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背道而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