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没明说的“分歧”,内塔尼亚胡先公开了
(观察者网讯)在美国总统拜登11日公开与以色列“存在分歧”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当地时间12日傍晚承认,两国分歧在于战后加沙地带的归属问题。
综合路透社、《以色列时报》等12日报道,内塔尼亚胡当天重申了其过往立场,即反对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重返加沙,称“加沙既不属于哈马斯(即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也不属于法塔赫”。
内塔尼亚胡用希伯来语发表讲话说,他感谢拜登政府对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以及人质谈判的“全力支持”,但也承认美国和以色列在加沙的“后哈马斯”愿景上存在分歧,并希望今后能就此达成一致。
“我想澄清我的立场:我不会允许以色列重蹈奥斯陆的覆辙。”内塔尼亚胡称,“在我们的公民和战士做出巨大牺牲之后,我们不可能让那些‘宣扬恐怖、支持恐怖、资助恐怖’的人进入加沙。”
内塔尼亚胡在社交平台X(原推特)发布讲话
他在讲话中并没有解释所谓的“覆辙”指的是什么。但《以色列时报》12日引述多家希伯来语媒体报道称,内塔尼亚胡此前一天在以色列议会外交和国防委员会的一次闭门会议上主张称,1993年《奥斯陆协议》与哈马斯10月7日袭击造成的死亡人数一样多,尽管前者所经历的时间更长。
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以色列政府于1993年签署了《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即《奥斯陆协议》),后又签署了《加沙和杰里科先行自治协议》《扩大巴勒斯坦在约旦河西岸自治范围的协议》等,解决巴以冲突的“奥斯陆模式”逐步形成。巴解组织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以方承认巴解组织代表巴人民的权利,双方开始了以“土地换和平”为核心原则的奥斯陆和平进程。
《奥斯陆协议》的签订曾在以色列和中东地区引发了一波乐观情绪,推动了以色列和一些阿拉伯国家关系的解冻,也在实现初步和平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于1994年成立,作为临时政府,分阶段在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实施有限自治。以色列国防军也撤出了大部分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地区。
然而,许多巴勒斯坦人对《奥斯陆协议》并不满意,因为他们认为协议给予他们的不是国家地位,而只是一个模糊的巴勒斯坦实体的分阶段自治。而以色列右翼更是反对巴勒斯坦建国。为阻止和平进程,1994年2月,犹太极端分子在希伯伦残杀巴勒斯坦人。1995年11月4日,以色列时任总理、左翼工党领导人拉宾被犹太狂热分子暗杀。其后巴以双方武装对抗再度加剧,该协议的执行遭无限期搁置,名存实亡。
不过就像有些观察家预言的那样,这都是些战争序幕,他们最终的矛头必定会指向中国,他们现在可能在等待时机。如此说来,中华民族到时候又要遭受劫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