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渊谭天:“工具化”的菲律宾
当地时间4月11日,美日菲三国领导人在美国华盛顿首次举行了所谓的三边峰会。
美国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峰会达成的多项举措,是为了针对中国,尤其是在南海问题上。
近一段时间,菲律宾拉拢域外国家,在南海地区的小动作一直没有停过,去了美国,菲律宾的表态都变得“硬气”起来:
一边是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矢口否认上届政府同中方达成的“君子协定”,另一边,菲律宾政府通过媒体放风,称希望能够在峰会期间达成1000亿美元的对菲投资协议。
想把自己“卖”到1000亿的天价,甘愿成为美国手下“工具”的菲律宾,是不是高估了自己的价值?
峰会中,美国总统拜登表示,美国对菲律宾的防务承诺“如钢铁般坚定”。
拜登口中的承诺,指的是《美菲共同防御条约》。近一个月以来,美国高层多次在公开场合中提到这一条约。
在美方不厌其烦地重申对菲律宾“钢铁般的防务承诺”时,谭主注意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
这份签署于1951年8月的文件,对于可能触发共同防御的“武装攻击”,是这样认定的:
但纵观这几次美方高层的对菲防务承诺,美方都会专门进行补充说明。
在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菲提到这一条约时,美国国务院官网是这样写的:
……适用于在南海任何地方对菲律宾武装部队、公共船只、飞机(包括海岸警卫队)的武装攻击……
这一次,拜登重申防务承诺时,白宫官网是这样写的:
……该条约延伸到在太平洋(包括南海任何地方)对菲律宾武装部队、公共船只或飞机(包括其海岸警卫队的船只或飞机)的武装攻击……
可以看出,表述内容中,除了认定条约中的“太平洋”包括南海,美方还特别强调,承诺同样适用于对菲律宾海岸警卫队的攻击。
这一改变,发生在去年5月。当时,美菲在原有条约基础上,新签署了一版长达6页的具体防务准则,菲海警也被写入其内。
这是2023年以来,菲律宾在南海挑衅滋事的时间线,可以看到,在防务准则更新后,菲律宾在南海挑衅滋事的频次骤增。
暨南大学南海舆情实验室副主任林恺铖也注意到了这样的变化。他表示,菲律宾上届政府中,负责管理南海问题的是外交部门,而等到小马科斯上台后,海警就取代了外交部门,成了菲律宾政府中处理南海事务最前沿的部门。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转变?谭主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
2023年1月,刚刚上任半年多的小马科斯访华,中菲同意重启南海油气开发谈判。菲律宾最大的天然气田即将枯竭,而南海油气资源丰富,菲律宾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同中国合作开发油气资源,这对于菲律宾来说,是一件好事。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