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时深度】菲律宾是怎么成为“亚洲绑架之国”的?
编者的话: 近日,国内两家医疗器械公司的两名高管为洽谈海外业务赴菲律宾后遭绑架并被“撕票”,引发广泛关注。7月9日,菲警方表示,已掌握涉嫌绑架并杀害中国公民案件中8名嫌疑人的姓名,他们之中有外籍人士,也有菲律宾人。不过,在此次事件登上中国网络热搜的同时,在菲律宾工作多年的《环球时报》记者却观察到,绑架、“撕票”其实多年来频繁出现在菲律宾国内新闻中。如果关注菲律宾华人群体的自媒体账号,甚至每周都会看到至少两起此类事件。那么,为什么绑架案件如此频繁地在菲律宾发生?菲律宾自身的历史、制度等为绑架案提供了怎样的土壤?这些绑架案背后又有着怎样一条钱权勾结的链条呢?
“如果我不打电话,妈妈就会以为我被绑架了”
据此前报道,绑架并杀害中国公民案件中的遇害者是一名中国公民和一名美籍华人。他们于6月20日抵达菲律宾,本计划与潜在商业伙伴会面,却不幸遭到绑架。据被害人家属透露,绑匪一开始索要500万元人民币赎金,随后降至300万元并已支付,但此后绑匪失联。6月24日,菲律宾警方发现二人已经遇害,初步判断死亡原因为窒息,遗体有生前受过虐待的痕迹。7月9日,菲警方表示,已掌握8名嫌疑人的姓名,其中既有外籍人士,也有菲律宾人,还包括6月20日到机场接机的人。
回顾历史,对于菲律宾华人社区来说,1990年代曾是一个危险、可怕、风声鹤唳的年代。1992年,马尼拉被《纽约时报》称为“亚洲绑架之都”。该报当时刊登题为《华人在菲律宾被绑架折磨》的文章称,一些菲律宾华裔家庭的孩子去上学时,会带着当时颇为奢侈的“大哥大”手机,几乎每小时都要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如果我不打电话,妈妈就会以为我被绑架了,或者出了其他意外。”一名10岁的华裔男孩说。当时,有能力的菲律宾华人父母会送孩子出国,甚至出售或关闭自家的公司和店面,移民去更安全的国家。
在“恢复治安运动”等菲律宾华人组织的带领下,华人群体团结一致,与绑匪团伙殊死搏斗,与罪犯们在安全部门和政坛的“保护伞”针锋相对。华人群体在与受害者及其家人、良善的警察和正义的检察官的合作之下,历经艰辛,终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股持续约10年的绑架“风潮”。不过,虽然针对绑匪的逮捕、审判、定罪、判刑取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但这些胜利与实际发生的绑架案件数量相比,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辛勤的劳动者,沉默的受害者”,菲律宾《问讯者报》2014年这样形容在菲成为绑架目标的华人群体。据报道,在菲律宾当时的绑架勒索赎金事件受害者中,有高达七成都是菲律宾籍华裔。尽管他们仅占菲人口的1.2%,却是绑架者的首选受害者。《纽约时报》分析认为:“华人在菲律宾经济增长中发挥了显著作用……这使他们成为被敲诈勒索的目标。”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