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主义是社会主义吗?
本文为对知乎问题“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内容是?”的回应,因有朋友认为“民生主义”是社会主义,因而作文反驳,以免过高地对孙中山进行评价。原回答见知乎用户“Moknight93”。
民生主义的内容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先有平均地权,后有节制资本。民生主义的确与社会主义有一定关系,但孙中山直到晚期也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或者社会民主主义者,民生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
PART01
平均地权
1896-1897年孙中山游历欧洲时,亨利·乔治的单一税学说也正流行。按照他个人的说法,孙就是在这时接受了亨利·乔治的学说。孙中山赴日后,与日本社会主义者交往,和章炳麟、梁启超讨论中国社会问题,加深了他用亨利·乔治的“单一税”学说建设土地国有制,改造中国社会的决心。1903年孙中山将“平均地权”列入革命组织的誓词。但直到1905年《民报》创刊,孙中山才第一次正式讲“民生主义”与解释平均地权的含义。此时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也就是亨利·乔治的单一税。并且在这样的论述中,单一税学说从一个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学说,变为了一个预防资本主义在中国产生社会问题的方法。
革命党人也开始译介西方社会主义来为民生主义张目。冯自由在《民报》的《录中国日报民生主义与中国政治革命之前途》中提出“民生主义(Socialism),日人译名‘社会主义’。”这里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概念错位。孙等国民党人认为主要内容为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而实际上,正如乔治自己所说,他不是一个社会主义者。如果只搜寻关键词,《进步与贫困》全书也仅有一处论及“社会主义”,即实行土地单一税制后,政府有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起码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并不能认为他是在主张社会主义。张胜纪在《进步与贫困》中译本的序言中就指出:
乔治的研究集中于经济的分配方面,研究的结果使他确信,产生贫困的根源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土地为利己主义者所垄断。他认为,相对而言,财富的分配比财富的生产更重要,资本主义的弊病就在于社会财富分配不公。他指出,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物质财富必然迅速增长,但由于地主垄断了土地,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全部利益都被转化为地租收入,人民则陷于贫困之中,生产发展也受到阻碍。他主张通过社会改革,根除土地私有制的弊端,实行“单一地价税”,对土地按照估定的价值课税,使土地增值的收益全部归社会所有,以用于发展生产和为国民谋福利;同时,由于所征收的地价税数额庞大,足够政府机构支付全部财政需要,因此,其余各种赋税都无需再行征收,这就不仅可以使社会财富的分配趋于平均,消除因土地私有造成的人民贫困,铲除伴随着社会的物质进步而与时俱增的恶果,而且还能促使工业更快发展,社会更加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