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那个刀郎
00后应该没多少听过刀郎的歌了,即使对我们80后老帮菜而言,这个名字也只停留在中学那几年的记忆中,虽然在那个还是磁带加随身听的年代,追逐时尚的年轻人们就已经不怎么听这种民歌风的作品,但刀郎在那短短几年里获得的影响力确实独一无二,唱片销量横扫两岸三地。
直到今天,在这个年薪百万的大厂精英们搅尽脑汁通过短视频把地气接到村头巷口的年代,人们会发现刀郎作品中所指向的,那种在潮人和文化精英眼中可能显得土气粗俗的文化符号反而比20年前还有生命力。前两年的《沙漠骆驼》和《可可托海牧羊人》等歌曲的热度让当下一众歌手和爱豆们为之汗颜,但这些作品的传唱度以及相关创作者的创作能力,和当年的刀郎比显然还有一段距离。
在《罗刹海市》引爆网络后,很多人将这首歌描绘成一个“草莽奇才当年受尽主流乐坛压迫,如今十年一剑报仇反杀”的爽文故事。刀郎后来淡出人们视线与当年受到音乐圈的排挤从时间因果上看确实存在关联,尤其有的人现在仍然以导师和大咖的身份活跃在各种舞台上。
不过仅就作品而论,也别忘了刀郎这张新专辑《山歌寥哉》中的作品都以《聊斋志异》为题材,而《罗刹海市》本身就是聊斋中一篇充满讽刺意味的小说。借以丑为美的罗刹国点出“花面逢迎,人心如鬼”,看刀郎这两年的作品题材,展现出的创作意图应该不只局限在讽刺具体人物上。
只当成爽文解读也有意义,当年几位流行歌手,其中有的还没有创作能力,就能以权威姿态一言断定别人的作品不具有审美价值,没有音乐性,确实很讽刺。流行音乐在技术上确实有高下之分,但不管哪种风格,在文化商业体系下最后都要着落到取悦受众和实现商业价值上,长久以来的事实让人们认识到我国很多所谓的“文化精英”,“知识分子”们,摘掉光环后不过都是从业者,通俗说就是以此谋生,多少专家学者都不讲体面,何况流行歌手呢?到了今天,华语乐坛早已没什么权威可言。
直白的说,刀郎当年受到的排挤,排除利益恩怨之外,就是因为他的“土”,当年流行乐坛,内地普通的学港台,高端的学欧美,港台则学日本,无论学谁,在生态上其实都不想跟中国的底层文化相容,流行文化全面占据着人们的视听,代表着西式现代化和城市化生活中的潮流文化对本土底层文化的无情碾压。与底层,与农村有关的一切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而镜头对准底层的那些文艺导演们则又致力于迎合西方对中国的猎奇式想像。
从这点来说,刀郎遭遇的偏见与赵本山遭遇的偏见如出一辙,而对赵本山的偏见更出自那些真正的文化权威。比如,一个根据反邪教的时代背景创作出的《卖拐》被一口咬定是侮辱残疾人,将农民形象带到春晚舞台和电视黄金档的一系列作品被从不拿正眼看农村的文化权威们认为“丑化农民形象”。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