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的工业搬走,美国会卡在第几步?
在前段时间文章《给世界一点小小的“拜登经济学”震撼》的评论区中,有读者提到了近期市场关注的“美国再工业化”叙事,引用了国内某头部券商研报的一些数据和观点。当时我们简要解释了为什么飞涨的美国制造业建筑投资不能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美国也很难真正实现再工业化。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聊聊,为什么“美国再工业化”只能是一种叙事而非趋势,以及美国调整全球工业结构的真正布局思路。
这次大的真要来了?
虽然美国始终是个私人资本至上的国家,但它工业的黄金年代却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创的。30年代小罗斯福的超大规模基建,二战期间的巨额国家订单,50年代艾森豪威尔大手笔投资州际公路等基础设施,扶持航天和电子科技等高科技产业,共同创造了50-60年代的黄金年代。
彼时美国同时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技术、最强的工业产能和最完备的工业体系,向西方世界输出无尽的产品,支撑起了“一人上班养活全家”的蓝领美国梦。直到今天,不仅美国人在物理上仍旧使用黄金时代的诸多基础设施,国家参与下的经济繁荣也成为了美国凯恩斯主义者永远怀念的经济模板。
好日子从70年代开始崩塌。先是日本韩国东南亚,然后是中国,美国依靠对全球资本流动的控制权,不断把工业产能“搬运”到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然后印刷绿纸买回廉价制成品。虽然目前美国仍握有民用大飞机等一部分尖端制造业,但破烂的州际公路、含铅量极高的自来水管、底特律的鬼城、嗑药和自杀率节节攀升的白人蓝领,全都宣告了美国作为工业国家的崩溃。
“美国再工业化”其实不是什么新鲜名词,早在2009年奥巴马政府就提出过再工业化战略,希望更新基础设施,提高美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但奥巴马的方子显然没有治好铁锈带的病,他们把特朗普送进了白宫。
特朗普觉得,既然提高美国产品竞争力很难,那我打击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岂不很简单?“美国优先”的关税、制裁接踵而来,但到了疫情暴发,美国依然在本土造不出上到车载半导体下到口罩的几乎所有实用产品。
2011年的一篇老文
等到拜登上台,加强国内第二产业投资对抗中国成为两党的第一要务,拜登借助两党共识通过1.2万亿美元的基建投资、2800亿美元的半导体补贴和科研补贴,又利用民主党微弱优势强行通过了4400亿美元的新能源补贴,号称达成了艾森豪威尔时代以来最大规模的公共投资计划。
最初,被再工业化口号折腾麻了的学界和舆论界都不认为拜登能有什么不一样,甚至抱怨民主党在高通胀情况下还想通过大规模花钱“削减通胀”。直到2023年,市场观察家们突然发现:美国再工业化,难道这次大的真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