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靠“历史虚无主义”批不倒咪蒙
这几天,网络剧《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的播出引发了广泛争议,粗制滥造、奇异抽象的剧情贡献了大量诸如“女人生孩子比红军挨枪子还疼”的“冥场面”,在哔哩哔哩、知乎等平台引起了不小波澜,一时间对其内容和价值观的质疑不绝于耳。
诚然,挥舞“XX精神”“历史虚无主义”的大棒,甚至如章北海等up主连《评新编历史剧》的宏论都用上,对这部空洞无物又含糊不清的短剧进行“文化批判”、“传播学批判”当然算不上什么错,但未免有些大炮打蚊子。
众所周知,黄钟毁弃才有瓦釜雷鸣,真正的问题在于,这种剧能够堂而皇之地成为“人民文娱”等官媒矩阵力推的“十一献礼作品”,能够在抖音等下沉平台获得巨大的流量与评论区一水的好评。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反映了当前社会从官方到民间对历史认知与意识形态问题的进退失据。
当然,诚如教员所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为此,笔者专门以身试险,看完了四集咪蒙老师的大作。笔者认为,咪蒙老师确实“伟大,无需多言”,她再一次切中了时代脉搏,这部短剧的空洞无物、无脑剧情、夹带私货、对意识形态回避又无法回避的拧巴样子,就是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时代旋律。
规整的结构与贫瘠的内核
根据公开信息看,这部剧大概是官方命题作文,该剧由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指导,入选2024年“北京大视听”重点网络文艺项目,并获广电总局发布的微短剧国庆档片单重磅推荐,并有人民文娱、中国青年网等官媒新媒体矩阵进行宣传(所谓蓝V洗地)。这部剧大概率是某官方部门为了满足当年宣传任务,外包给社会企业的项目,并提前在系统内发函联系好了各种官媒宣传预留宣传板块。
和所有的命题作文(如预制化小品与工作室网文)一样,这部剧有相对比较工整的八股结构,基本上与春晚三流小品是同一模版,甚至每一集都可以总结成“大家一起包饺子”。以第一集为例,我们甚至能把它完全对应成春晚的孙涛小品。
开端:描述背景(爷爷)引入主题(长征),冲突的人物登场(三个小红军)
次要矛盾:中间产生小误会与矛盾(看到野外有商店非常警惕)
解决:主人公通过热情消解第一个矛盾(给展示富足生活并“投喂”)
主矛盾:更大的矛盾(发现这几个人长征路上全会死)
煽情:一群人奉献自己从而烘托氛围到高潮(小红军决定回去)
大团圆结尾:最后大家一起包饺子(各个阶层的人买红军东西来支持红军)。
这个包饺子结尾有许多忍俊不禁的地方,比如说,结尾用各个阶层的人都一起买东西来支持超市的方法,企图把“现今各个阶层的幸福生活”与“红军牺牲奉献”串联,把红军的形象塑造为当下岁月静好的基础,然后以外卖小哥的笑和背影作为第一集的结束,在外卖小哥的劳动权益成为社会焦点问题的当下,这种设计安排的“低级红”效果,不难感知。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