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修正主义者的自白
导语
长期以来,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者备受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经历过那段特殊岁月的老人恐怕听到“修正主义”这个词还会心有余悸。然而,伯恩施坦究竟何许人也?修正主义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这些内容是少为人知的,但这恰恰是关键的问题。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修正主义不仅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更要从对其的批判中理解我们今天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之所必然。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试图以伯恩施坦的口吻勾勒出他的心路历程和思想轨迹,以期读者能够对修正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局限性获得更加感性直接的理解。至于这一目的最终能达成多少,就交给读者们评价吧。
一个修正主义者的自白
2024.11.22
来自中国的读者们:
你们好!我是爱德华·伯恩施坦,一个德国老头儿。我想你们多少会对我的名字和思想有点印象,尽管这个印象未必是正面的。自从提出修正主义思想以后,我承受了太多人的批评,但也获得了许多人的拥护。这些褒贬对我来说都不重要,因为我深知:任何一个新学说在提出之后,总要经历时间的考验和人们的评判。不过在进行评价之前,了解自己所要评价的对象是一件必要的事情——至少对于有一点科学精神的读者来说是如此。所以就有了今天这封信。在这封信里,我想向你们简要地介绍一下我的生平和思想。但是请你们千万不要紧张,我并不打算改变你们的思想,也不期望能够颠覆你们对我的印象,只是希望你们能够了解一个“真实的伯恩施坦”。果能如此,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从1850年到1932年,我活过了半个多世纪。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卢森堡、考茨基等等,你们所熟悉的那些人我大都打过交道,可谓“老人故事多”。这些故事应该从哪里讲起呢?我想还是从童年讲起,毕竟在你们的国度里有句话叫“三岁看老”。从我的成长经历中,你们或许会发现一些影响我未来思想发展的因素。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大多数思想家都有一个坎坷的身世,我的童年也谈不上幸福。我是家里的第七个孩子,却不是最后一个孩子,所以家庭的生活条件总是很拮据的。从出生时起,甚至直到 18 岁的时候,我都长得特别矮小,体质很弱。小伯恩施坦居然是一个胆怯和自卑的孩子,这一点也许会出乎你们的意料吧。但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性格特点,使得我后来在政治思想上反对任何激烈的变革——尤其是暴力、起义和革命。那个时候经常有人议论我活不了多久,甚至在我已经长到17岁的时候居然还有邻居当面对我说:“爱德华,您活不到20岁”。事实证明,他们都不是很好的预言家,我不仅活了下来,而且挺长寿,就是不知道这个事实会不会让他们感到失望。但无论如何,这些话至少影响到了我的童年,它们在对我的智力发展举足轻重的那几年里夺去了我的任何进取心。一直到成年时我对我的生命从来没有信心,因此我抱着一种并不算太悲惨的听天由命的态度,过着懒散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