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日本旅游,泰国旅游
旅游业经济的车轱辘话
关于旅游业的意义,我们的舆论场中长期存在着太多车轱辘话式的争论。要么把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夸大到产业支柱的级别,要么又说的一钱不值,要么又陷入各种升级降级之类的消费主义话术中。
比如,在淄博,哈尔滨,天水等地爆火过程中反复出现的“除了旅游你有实体经济吗?”、“为什么不发展私企和制造业”、“产业升级被甩开了才不得不搞旅游”、“最后一地鸡毛”等高高在上的既得利益者式言论。
比如,在144小时免签之前,西媒和国内一些人拼命炒作“外国人都不来中国了”。
比如,在出游人次总数和消费额都新高的情况下,说“出游平均消费低了是因为消费降级大家没钱了”。
对大型经济体来说旅游业确实当不了支柱产业,只能是一个不错的经济补偿。国内旅游业强如云南省,其产值在一省GDP中也只占小部分。就算隔壁日本,光靠旅游业也要饿死人。泰国这种中等经济体,发达的旅游业也才占了GDP10%左右。
但对经济效益的作用不能只看绝对的收入数值。比如淄博烧烤这类主打市井饮食文化的旅游产业,可以看作很有效的一次分配路径,能将收入直接带给欠发达地区,带给基层群众。反过来说,迪士尼里的可乐卖得再贵,其收入跟普通人也没一毛钱关系。
再者,旅游业对一个地方的意义往往不只在经济层面。如日本,韩国,大阪,汉城两次奥运会都对国家形象起了极大的提升作用,对国内国外都具备巨大的时代象征意义。在21世纪日本经济长期陷入停滞后,“观光立国”政策对日本底层的收入维持和社会治安的稳定起到了巨大作用。
在我国来说,旅游又常常成为对地方社会治理能力的一种检阅,在巨大的人流下地方政府不得不想尽办法提升接待能力,应对速度和服务质量。
这又与纯粹的GDP追求相悖。如果按照哈耶克大手的逻辑,市井餐饮就不该成为旅游项目,淄博的烧烤和天水的麻辣烫卖得再多,又怎么会有北上广的天价米其林赚钱快呢?免费的古村古镇,又怎么能跟霸道的迪士尼相比呢?
为了改善很多冷门旅游目的地的交通和服务环境,这些年各地又进行了大量基建工作。就像去年大火的小西天,从市场经济价值的角度看,游客带去的收入和当地承担的压力相比到底值不值还真不好说。如果按照哈耶克大手的逻辑,对这些地方的投入完全是不值得的。
但中国社会是不可能这么功利的。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地区引领中国经济整体增长外,也需要有很多内陆地方,去提供一片能够中和一二线城市高度资本化市场化生活的空间,给很多不那么想或没办法拼命努力的人喘息的机会和退路,去时常对发达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提出一些反思。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