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仰就香港问题发表最新文章
香港“占中”事件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各种评论分析充斥各种媒体。有人忧心忡忡,有人幸灾乐祸,有人义愤填膺,有人静观发展。我认为,“占中”本身是一回事,香港是另一回事,两者既有关联,也有区别。不管“占中”如何收尾,香港对于中国将是一个长期问题。香港几乎没有任何军事价值,当年英国殖民者占据香港,中国于1997年收回香港主权,都不是因为其军事价值。香港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这是很多讨论香港及“占中”事件的着眼点。
刘仰:香港的价值与未来
一、香港的经济价值降低
香港这个弹丸之地的经济价值很特殊,它原先是一个小渔村,谈不上什么经济价值。香港的经济价值是英国殖民者通过鸦片战争将其占据后才形成的,并不是香港本身有多重要。香港的经济价值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割让香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个阶段,香港成为英国在中国攫取利益的前哨堡垒,成为财富流出中国的水龙头。因此,香港的经济价值在其被割让之后形成,几乎完全基于它在中西方之间的特殊位置,成为东西方之间被西方强加给中国的一个重要节点,没有中西方的特殊关系,便没有香港的经济价值。
香港经济价值的第二个阶段从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97年。在这个阶段早期,由于冷战的形成,香港成为中国大陆与外部世界联系的一个重要通道。但这里有一个微妙的变化。如果说1949年以前香港的特殊地位是英国人强加给中国的,那么,1949年以后则是双方都希望保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那时候完全有能力解放香港、澳门,但毛泽东、周恩来决定暂不收回港澳主权,是在冷战局面下中国遭到全面封锁时故意留了一个与外部沟通、交往的小门。中国大陆定期给香港供应蔬菜、副食品等民众基本生活物资也始于那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后期,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香港成为沟通内外的重要枢纽,原先的小门变成大门。技术、资金、人才等,从香港源源不断流入内地,大大促进了改革开放的进程,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当年暂不收回香港的决定给改革开放带来巨大的红利,使改革开放有一个稳健的起步和一个可预见的参照。当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还心存疑虑的时候,香港由于地利之便和同胞情谊,沟通熟悉非常便利,第一个特区顺理成章地设在香港旁边,成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香港的经济价值从1997年起进入第三个阶段。事实上,1997年收回香港主权也是毛泽东身前的安排。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英由半建交状态升级为正式建交。1974年,毛泽东主席在会见英国前首相希思时说:“1997年我们要收回香港了”。希思代表英国保证:“1997年香港会有一个平稳的交接”。毛泽东又说:“不过到那时我们(手指了一下身边的周恩来)就不在了,是他们(指在座的邓小平等)的事情了”。这一重大历史决定伴随着香港存在价值的改变,充分显示出毛泽东的高度预见性。如果说香港自割让以后的经济价值完全是因为历史上的特殊政治原因,使得它在中国大陆与外界交往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地位,那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如今,世界和中国的交往渠道极为丰富。通俗点说,墙都拆了,门还有什么价值?最多有一点历史纪念意义。这也是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的重要背景:香港在中国与外界的交往中,不再具有特殊地位。香港对于西方和中国的经济价值大为降低,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也是未来趋势。当今香港问题就处于这一历史背景的巨大变迁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