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东|曹文轩:永远的麦田少年
曹文轩注定是一位代表中国形象的作家,也注定是一位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这是我30多年来,从初识曹文轩、初读曹文轩,到初次听他的课,再到有幸留在北大中文系任教、成为曹文轩老师的同事,一路走来,由模模糊糊的感觉,渐次生发而成的越来越明确的认识。而此番曹老师荣获国际安徒生奖,不过是这个世界对“实至名归”的正义尚存的一种证明。
2005年12月初,我开始了“博客生涯”。过不到半个月,曹文轩老师也开始写博客。我给曹老师的链接命名为“麦田里的少年”。而那时,曹文轩已年过半百,按照生理年龄,走到哪里称他一声“老汉”,都不冤枉。人对人的印象,往往定格于初识,就像金庸引来做《鹿鼎记》回目的查慎行的诗句“最好交情见面初”。我1983年考入北大的时候,曹文轩是个留校任教不久的小伙子,按照当下很不恭敬的调侃,颇有几分“小鲜肉”的感觉。我们都很喜欢听他的锐利而又细腻的课,在他的课堂上鼓掌过、哄笑过。所以他在我们心中的印象永远是一个“年青教师”。许多年后,曹文轩这班人都成了“老教授”,实在是我们很难接受的。而作为一种形象,曹文轩永远是一个少年,在清新的麦田里奔跑的少年。
“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评委会主席曹文轩教授与大赛评委孔庆东教授多次在大赛启动仪式和决赛颁奖典礼活动中相遇
“少年”印象,不仅是曹文轩给我一个人留下的,这也是某种共识。多年前我和曹老师一起去新疆石河子大学支教,到机场迎接的学生不认识我们二人,就有老师告诉学生:“那个长胡子的是孔庆东,那个年轻的是曹文轩。”学生按图索骥,果然对上了人,但是他们不知道,我比曹老师整整年轻十岁。
学术界曾经用“少年气象”来比喻林庚先生,那是从林庚先生所研究的唐诗精神演绎而来的一种学术气质。而曹文轩身上的少年气质,更多的来源于他的纯真。记得有一次,曹老师告诉我某本刚出版的书“很黄”,我找来一看,感觉不怎么黄。这说明曹老师比我这个年龄段的人,更不能接受某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数十年来,曹文轩用他那支并不只为儿童写作的神笔,给世界带来了持续的纯真和温馨。难能可贵的是,他不因同时从事学术研究而变得乡愿和虚伪,也不因时代的乖戾暴虐而变得粗糙和冷漠。曹文轩的存在,让文学界和学术界增添了几分不用声张的“红瓦”般的纯净和“根鸟”般的坚守。
而曹文轩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根源在于那份来自生命麦田的洒满阳光的爱和美。我是研究现代文学的,在课堂上讲到新文化运动初期的“问题小说”时,往往要善意地批评一下冰心王统照宣扬爱与美可以拯救世界的“心灵鸡汤”。如果说五四前辈对爱和美的宣扬,基本上是“辞气浮露”的口号式文艺表态的话,那么曹文轩的爱和美,则深深隐藏于茂密的艺术麦穗之中,因了他的辛勤灌溉,而成为天堂之草。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