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仰:媒体的产能过剩与供给侧改革
“产能过剩”与“供给侧改革”是近年来的热词。这两个词的本意是针对制造业或经济领域,各种媒体对此议论纷纷,讨论热烈。其中有些扮演着指点江山的大师角色,暗中夹带着私货。从而使得读者在驳杂纷乱的媒体言论中听到、看到很多,却听不清、看不明真正的价值。本文并不想讨论经济领域的这两个话题。我想说的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媒体自身的产能过剩和供给侧改革同样重要,甚至比经济领域的产能过剩、供给侧改革更加重要。
改革开放以后,报刊、图书、电视时代,中国的各种媒体数量庞大,全世界无出其右。媒体从业人员呈爆发式增长,从当初“无冕之王”的精英沦为“媒体民工”熬夜族、月光族,甚至成为变相靠敲诈勒索为生的媒体黑社会势力。各类媒体开动机器、调集人力生产了不计其数的媒体产品,绝大多数都属于垃圾,造成资源和人力的极大浪费。网络时代,随着个人自媒体井喷式涌现,上述现象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虽说网络媒体减少了纸张等资源浪费,但网络媒体产生了更多的垃圾信息,导致无数网民时间和生命的浪费。伴随着七亿网民的出现,中国媒体的产能过剩也领先于世界。传统媒体虽有衰落之势,但大量传统媒体从业人员不过是转到了网络媒体,加上在“互联网创新”激励下的新进入者,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队伍日益拥挤。上世纪80年代有一首现代诗写到:向人群随便扔一块石头,准能砸到一个诗人的脑袋。如今,在地铁、大街上无意听到陌生人喊电话或交谈,准能听到媒体同行的焦虑、着急。
中国媒体的产能过剩是一个明显的事实。它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寄生于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不能否定媒体存在的价值,但事实上,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媒体的确是有害无益的寄生虫。它们蚕食着实体经济,膜拜着扎克伯格那样快速成为世界巨富,渴望着网红那样日进斗金。由此,极端化、低俗化、无聊化的媒体内容,包括各种谣言,每秒钟都在大量产生。它一方面妨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导致了大量的人才浪费,同时拉低了网民的欣赏趣味,毫无意义地消耗了网民大量的生命时光,甚至还导致社会情绪的动荡不安。在我看来,媒体产能过剩的危害性远远超过实体经济的产能过剩。
如何解决媒体的产能过剩?媒体的供给侧改革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和切入点。媒体与受众的关系,类似学校教育。我们不能把孩子、学生的需求侧当成媒体产品的根本依据。虽然在成人教育阶段,需求侧也会产生影响,但即便是成人教育、终身教育,供给侧依然起着决定性作用。虽然本文不足以提出媒体供给侧改革的完整方案,但我的总体看法是:削减媒体产能,提高媒体产品质量。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