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不称霸:永远值得坚守的“中国立场”

2017-05-20 5390 0
作者: ​郭松民 来源: 红歌会网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是1972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在《转发<国务院关于粮食问题的报告>的批语》中转述的毛泽东主席的指示。批语中说:毛泽东主席讲了《明史》《朱升传》的历史故事。明朝建国以前,朱元璋召见一位叫朱升的知识分子,问他在当时形势下应当怎么办。朱升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他的意见,取得了胜利。

  随后,毛主席说:“根据我们现在所处的国内外形势和我们所坚守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无产阶级立场,我们要‘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中共中央的批语稿曾送毛主席审阅,毛主席批示:“照办。”1973年1月1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元旦社论《新年献词》中,都报道了毛泽东主席的这个指示。

  四十多年过去了,回看毛泽东主席当年为中国制定的这一战略方针,深感其中凝聚着中国深厚的历史智慧以及毛泽东主席对如何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深入思考和准确判断。对这一方针的坚持,不仅使中国冲破了美苏两霸的围堵,以平等的资格重返国际社会,同时也使中国度过了苏东剧变的巨大危机,逐步走向崛起。毫不夸张的说,这一方针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千年大计,值得长期坚守。

  在这九个字的方针中,“深挖洞,广积粮”体现了《孙子兵法》中“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原则,毛泽东主席在使用这六个字时,也汇入了自己从井冈山建军开始就极为重视根据地建设的经验。在今天,虽然具体的政策内容可以改变,但在国际斗争中首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原则,永远不能改变。目前,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从战略安全的角度看,实为“三线建设”的升级版,也是“深挖洞,广积粮”的升级版。

  “不称霸”的意义则更为巨大,在人类最终实现世界大同,消弭了国家、民族的界限之前,“不称霸”都应该是中国对外交往中所必须遵守的最基本原则。

  如何理解“不称霸”?中国著名的地缘政治学家张文木教授归纳了两句话:“大国崛起于地区性守成,消失于全球性扩张。”这是卓越的洞见。毫无疑问,国家追求自己的战略目标要量力而行,不能追求超越国力许可的目标,否则就必然失败。

  “不称霸”除了张文木教授归纳的涵义外,还有更多的涵义。在我看来,不称霸,意味着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不把自己的安全利益、经济利益等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这不仅是一种道义上的自我坚守,同时也是深思熟虑的最符合中国国家利益、中华民族利益的外交方针。因为称霸,即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其他国家的利益之上,势必会遭到其他国家的强烈反对,而在摆平这些反对的过程中,则必然要消耗中国国力,甚至导致国力的透支,最终导致大国崛起的瓦解。

查看余下6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