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眼见”未必“为实”——建议高校开设历史唯物主义必修课
“眼见”未必“为实”
——建议高校开设历史唯物主义必修课
赵 磊
(西南财经大学《财经科学》编辑部)
我在给博士生讲方法论课程时强调,科学的基本特征,一是“实证”,二是“理性”。
什么是实证?实证就是“拿出可以重复检验的证据来”,通俗地说,实证就是:“看得见、摸的着、听得到”。这就叫:“眼见为实”。
然而,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这话的意思表明: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并不一定“一致”。
换言之,“眼见”未必“为实”。
马克思的这个说法,遭到了“现代经济学”的强烈不满。“现代经济学”经常讥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其中一个常见的桥段是:“马克思把人们观察到事实区分为‘现象’与‘本质’,以为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不是胡扯么!事实就是事实嘛,哪有什么现象与本质的区分呢?”
很遗憾,事实证明,马克思把人们观察到的事实区分为“现象”与“本质”(当然,这种区分不是马克思的发现),恰恰不是胡扯;而“现代经济学”否定现象与本质的区分,才是真正的胡扯。
最近央视9频道播放了一个来自国外的科教片:《短路的大脑——迷信》,不仅提供了“现象与本质会不一致”的事实,而且揭示了其中的秘密。比如:
(1)魔术师当着众人的面,把手中的4元美元变成400元美元,于是大家相信,美元是可以变出来的。
(2)17世纪比利时化学家海尔蒙特做过一个实验:在一个容器里放上脏内衣和几棵麦穗,20多天以后看见里面有老鼠出现。于是他认为老鼠是“自然生成”的,还发表了创造老鼠的配方。
(3)1976年,从“海盗1号”星球探测器发回火星的照片中发现有“人脸”,于是,很多人断言火星上存在生命。
……别以为这些例子很极端,其实此类情形并非个案,不胜枚举。
这种“眼见为实”,并不是“真正的事实”,而只是虚假“事实”,也就是歪曲了本质的“现象”。心理学家把这种情形称为“幻想性错觉”。问题是,人们为什么会产生“幻想性错觉”呢?这与人们的大脑构造及其思维模式的局限有关(其中的道理,我就不展开了)。
科学业已证明,马克思是正确滴:“眼见”未必“为实”,由于现象与本质的区别是客观的存在,两者未必一致,所以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必须的。进而言之,仅仅有“实证”还不是“科学”。马克思说:科学就是“理性地处理感性材料”,也就是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让假象掩盖真实,从而“理性地”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