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马克思从来没有轻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要歪曲马克思的“决定”论
作者按:
我与孟捷教授有关“生产力一元论”的对话(见《天府新论》2017年第4期),引起了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讨论。在鲁保林转发给我的微信讨论中,有两个质疑引起了我的关注:(1)如果不承认上层建筑也具有“决定作用”,你又如何解释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资本主义复辟呢?(2)我与孟捷的对话,是不是在“各说各的”?
对于第一个质疑,我在20多年前就有过居于“生产力一元决定论”逻辑的分析,有兴趣的同志可以上“中国知网”查阅(见:《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依据探微》,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2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制度抑或技术》,载《哲学研究》1997年第10期)。
我要强调的是,在下面挂出的这篇文章中(《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载《天府新论》2012年第6期),我有针对性地回答了“资本主义复辟何以可能”这个极富争议的问题。希望我这篇文章对于进入了“该问题域”的学者,能有一些参考价值。
对于第二个质疑,我的回答是,在《天府新论》组织的这场“对话”中,我与孟捷教授确实是“各说各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对于孟教授的具体观点,我已经做了商榷性的讨论(各位可参考拙文:《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的得与失——与孟捷教授商榷》,载《政治经济学报》2017年第9卷),故没有必要在后来的“对话”中再搞重复建设。加之我认为,澄清分歧的源头比争论具体细节,或更有意义。是为按语。
正文:
[摘要]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马克思不但强调“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而且也非常重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马克思虽然坚信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但并不否认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马克思当然是一个“历史决定论者”,可是他从来也不轻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毛泽东与马克思并无本质上的分歧,可是有人总要把毛泽东与马克思对立起来,企图用毛泽东来否定“存在决定意识”,为历史唯心主义和“唯意志论”辩护。这不仅是对毛泽东思想的严重误读,而且也只能是一厢情愿。
关于苏共亡党的原因,学术界已经有广泛深入的讨论。虽然论者大多认为,苏共亡党是综合因素的结果,但是对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却仁智互见。〔1〕中共建党已经91周年,执政也有63周年。借鉴苏共亡党的历史,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深思。
一、为什么主观能动性是“必须的”?
2011 年,在一次有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学术讨论之后,我接到一位老同志的电话,建议我强调一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强调一下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免大家误会,把我当作“单纯”的“唯生产力论者”。如果说,所谓“生产力论”,就是承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我坦白,我是一个坚定的“生产力论者”。在我看来,如果连生产力的“决定作用”都不敢承认了,连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都不敢正视了,那还算是一个什么“马克思主义者”呢? 不过,对这位老同志的提醒和建议,我心存感谢。其实,马克思不但强调“存在的决定作用”,而且也非常重视“意识的反作用”;马克思虽然坚信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但并不否认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马克思当然是一个“历史决定论者”,可是他从来也不轻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我虽然是“生产力论者”,却既不“纯”,也不“唯”。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