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仰:奥斯卡,最通俗的理解,就是一个电影行业协会
米国奥斯卡奖宣布要改革,其中有一条引起议论较多,即新增一个奖项“大众电影奖”或“最佳流行影片”,具体叫什么或怎么翻译无所谓,很显然是指电影票房。这一改革被有些人理解为艺术电影向商业电影的转向或投降,我觉得这个理解天真了。
奥斯卡奖最迷惑人的是它的机构名称——“米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这个看起来很严肃的机构所颁发的电影奖项被简称为“奥斯卡奖”。至于“奥斯卡”这个名字的来源,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小金人雕像做成来后,某女士惊讶地说:这个雕塑像我叔叔奥斯卡!于是,这个名称就定了。
按中国人的理解,“米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应该属于“中字头”级别的,而且还是“学院”,当然也就把奥斯卡奖理解为国家级的“学院奖”,似乎就不是商业性质的。事实上,奥斯卡奖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电影行会奖,“学院”名称属于挂羊头卖狗肉。这个“学院”的人员组成都是电影行业里的老板、经理、制片、导演、编剧、演员、摄影师和服化道人员等,也没有通常意义上的教学。所以,奥斯卡奖其实就类似中国某个行业协会颁发的行业内奖项。
好莱坞电影从一开始到现在,一直就是商业电影,因此,顶着“学院奖”名头的奥斯卡奖从一开始也是商业取向。影响这一商业原则的,主要是政治因素,例如卓别林被排斥,而不是所谓艺术原则。
“米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改革也不是今天才有。以前人们就批评说,它的人员组成主要是白人,后来它便添加了非白人。还有人批评说,“学院”老年人越来越多,后来它添加了些中青年。从最初成立时几十人,到现在大约有6000多人。除了人员构成上的改革,还有提名和评奖环节,多年来也在改革,但还是避免不了很多人批评它“不透明”。例如,提名是否被控制在少数人手中?会员观看电影后无记名投票决定是否得奖,但并非所有会员都能参加投票。前几年一项新规定称:所有会员都可以参加最佳外语片和最佳纪录短片奖的最终表决,显然只是针对这两个不太重要的奖项,因为它近年来增加了一些非米国籍的会员。至于会员是否全都会参加投票,另说。对其他重要奖项投票的会员都是什么人,如何产生,常被人议论。
这次奥斯卡奖的改革,有一个重要原因涉及“米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经费问题。从成立之初,它就被定为非营利性机构,但非营利性机构也需要日常开销,它最早的经费来自会员费。好莱坞各行的专业人员被批准加入“学院”,每人交100米元会员费。但会员费明显不够,因此,它还有出租场地等收入。奥斯卡奖历史上有段时间的费用靠各大影片公司的赞助,这很容易导致评奖不公正。因此,后来颁奖典礼本身成为它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没有电视的年代,电台实况广播曾经是它的收入来源。电视时代,奥斯卡颁奖典礼规格越来越高,场地越来越大,现场参加人数越来越多。曾经有一位主席想对公众公开售票,被否决了,主席也没能当多久就下台了。商业电视兴旺发达后,电视转播权是它最重要的收入来源。目前,每年奥斯卡颁奖典礼大约有超过100个国家的电视台和网络对其实况直播,其中转播费最大头还是米国国内电视机构。但近年来,奥斯卡颁奖典礼电视转播的收视率下降很严重,严重影响电视机构购买转播权的价格,成为它这次改革最重要的契机。
奥斯卡奖想加入“大众电影奖”或“最佳流行影片”奖项的目的,无非是提高奥斯卡颁奖典礼收视率的举措。以前获奥斯卡奖的电影对于票房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但未必是票房最高的。这也是它顶着“学院奖”光环的原因之一。这次改革如缩短典礼时间,试图加入“大众”“最流行”,意思就是将票房直接作为评奖标准之一,换句话说就是借助票房来抬高自己的吸引力。如果说奥斯卡奖过去更类似业内人员评审的“金鸡奖”,那么,这次改革新增加的内容本质上类似于《战狼2》获得观众投票的“百花奖”。也就是说,奥斯卡奖想集“金鸡奖”与“百花奖”于一身。
这种做法对于米国电影本身早就一以贯之的商业化没有多少影响,只是因为加入了“大众”“最流行”元素,会对奥斯卡奖以及颁奖典礼本身如何保持影响力可能会有影响。否则的话,奥斯卡退到一个小房间里颁个奖,没什么人看,受损失的未必是米国电影行业,而是奥斯卡奖本身。
奥斯卡奖实际上是寄生在米国商业电影环境中的一个行业协会。行业协会的盛衰,与行业本身也许有关,也许没关。因为,只要商业化的电影行业还在,这个行业协会死了,换一个也没问题。就好比流行音乐曾经有很多排行榜和奖项,这个失去公信力了,那个再取代,完全可以,不会影响流行音乐的商业化。也就是说,我们不必担心米国电影是否会变得更商业化,因为它从来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随着电视媒体垄断地位的下降,奥斯卡奖若仍需要巨大的经费维持,它的经费怎么获得。这个问题与中国所有的行业协会所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
(本文删节版刊于《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