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院士”在向“爵士”进化?
“院士”在向“爵士”进化?
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初选名单公布了,共有五百多人,其中比较敏感的人物是百度的李彦宏和比亚迪的王传福。李彦宏参选领域为新兴交叉工程管理,王传福参选领域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管理。
这个名单一公布,网友炸锅了,尤其是对李彦宏的入围特别反感,因为百度曾经和正在给许多人带来不快,这是非常可以理解的。对于王传福,大家反应似乎轻缓得多。然而,在本人看来,我对任何“老板”参选管理院士的行为都反示反对,不希望财富榜主导中国的院士榜。
近十多年来,有关院士评选的是非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特别多的争论,人们都希望科学的殿堂不要一步步被污染,人们希望一年一度的院士大会不要变成爵士大会。然而,令人有些遗憾的是,院士真的正变得越来越象爵士,贵族化倾向十分明显。
要探讨院士评选,可谓千头万绪,因为它早已经脱离纯科学的性质,如果要简单化抽取一些要点,我很想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管理工程真的有必要列入工程院院士评选吗?二是中国两院院士的待遇贵族化方向是否完全合理?三是中国两院院士评选真的找不到更科学更透明的方案?
首先,谈一下第一个问题,中国工程院为何要增设管理学部?
追溯源头,中国最早只有中国科学院,直到1992年才考虑分设中国工程院,1994年正式批准成立。成立之初,并没有设工程管理学部。后来,为什么要增设呢?2000年,有不少人士高呼企业家和官员也应该有机会进入工程院当院士,每年名额大致限定在7人以下。这是中国学术行政化的重要表现和里程碑。现在,我很难了解清楚当时改革的逻辑和改革的动机,只是感觉到,这个改革给中国院士制度带来了一次比较不好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评选对象是在自然科学理论领域有重要创新和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评选对象是在自然科学工程领域有重要创新和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管理学,不能说完全脱离科学技术,但从学术侧重点而言,它应该属于社会科学院涵盖的领域,不应该划入到自然科学大殿。有人会讲,很多企业家既懂管理,又懂科学,为何就不能当选院士?可以当选,但必须有侧重点,如果企业家本人确有自然科学工程领域的重大创新,评选当之无愧,如果他的工作成绩主要集中在管理领域,那他去参选中国社科院院士才对,不要将两大领域混为一谈。管理部列入工程院是一次不理性的改革,应该尽快改回去。
管理学的“软”性太强,社会性太强,再说直白一点,虚的东西太多,特别是套取西方管理学和西方经济学的东西太多,原创性极其有限。用民间更好理解的话来讲,就是管理工程部的院士很水,它严重影响了院士的含金量和评选院士的严肃性,越早剥离掉,对中国院士的形象越有利,长此下去,中国工程院的形象也将大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