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国家利益
【编者按】
张文木:四川大学地缘政治研究所名誉所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
本文原载于《战略与管理》,2002-1
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国家利益
只有政治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全球化才有意义
我认为,目前的时代不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而是以和平发展的愿望为主题的时代。但要谈和平与发展,不能只用人们的善良愿望为尺度,而应以事实为依据;我们只能从具体问题中说什么是真理。科索沃战争之初,过惯长期和平生活的南斯拉夫人已不知战争为何物,一人戴一个靶星,站在桥头上,都是知识分子。他们认为西方讲人权,不会真打你,后来就没人出来了,因为他们看到打来的导弹是真的。所以我们要从具体问题而不是从人的善良愿望中谈真理,谈和平与发展问题。
美国并不反对中国发展,但它只要中国在自己内部“发展”。而中国这么大一个基数,如果发展起来,没有外边的资源是绝对不行的。这就说到全球化是怎么回事。全球化是资本出现以后的事。起初它是一个小辐射点,但要命的是它的吸收力特强,能吞噬一切;它摄入的多释放的也多,前者需要资源,后者需要市场。
有一种理论叫外围理论,就是说资本中心国家的发展前提是资本外围国家的存在。最早制造资本外围的国家是英国,最早经受经济全球化冲击并由此形成多极化起点的国家是拿破仑时期的法国。中世纪的法国有赖于较好的地理位置,参与地中海的贸易,地中海的贸易有一条商路经法国直通北欧,法国因大量的中介贸易而较早繁荣。但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繁荣,也就是说,它从中介交换而非直接生产中获得大量商业利润,这种利润不是基于本国的生产力而是基于商业交换。就像人吃了某种激素发出来的虚胖,其实是没有力量的,拿破仑前的法国就是这样。
英国开始是很落后的,它是先学习法国,引进法国的技术人才。有人说英国人很狡猾,其实历史不能仅凭狡猾创造。技术和技术人才是永远流向需要它们的地方的。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已经开始了,它从圈地运动开始,当时规定城里人都得就业,不就业就是犯罪。它没有失业,只有加班加点地干,因为生产力太强了,市场也广大。当时英国那儿生产力转得很快,产品出来以后就到了法国和其他殖民地。
法国大革命是1789年发生,大约三年前即1786年的时候,法国跟英国签了个《伊甸条约》。但这个条约给法国带来了大灾难。当时法国想:我拿我的葡萄酒——与我们中国拿我们的农轻产品一样——换你英国的工业品,我有了钱以后再把生产力慢慢调整过来。想得挺好,但它没有算出一笔帐来,人家工业品的价值和你农产品不能比,人家产品附加值高,双方交换剪刀差太大。结果英国商品一进来,法国农业一下子被冲垮了,解体也早。我们在学历史时,学过法国最早出现自由农,其实,这是由于中世纪经过法国的大量中介贸易产生的大量商业资本所致。自然经济下的小农业国家一碰到货币和商品就会被冲垮并产生社会动荡。这是一条历史规律,也是我们应注意的治国规律。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