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元仁:知青的学生及学生们的孩子


图片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文盲率达到80%以上,农村更是到了90%以上。所以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当时各地建立了“工农速成中学”用来培养基层领导干部,在农村开展了普遍的“扫盲运动”,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程度。但由于文化教员的缺乏,不少地方扫盲的成果没有保存下来。因为“脱盲”的标准比较低,对于中国农村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作用不明显。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初,1600多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遍布祖国各地,深入到了村村寨寨。各地农村的同志很快发现,知识青年普遍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能够胜任教育自己后代的工作,有利于农民在文化上翻身,改变农村长期的落后面貌。于是大批知青被抽出来,担任了农村学校的民办教师。

  从《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学入学率从1965年的84.7%上升到1976年的96%;初中招生人数从1965年的299.8万上升到1976年的2344.3万;初高中毕业人数从1965年的209.8万上升到1979年的2384.4万。毫无疑问,其中占当时中国人口80%以上的农村人口的孩子占了绝大多数。

  我插队山西夏县西其里村位于黄河流域的晋南地区,这里是夏朝建都之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源地,农民普遍重视教育,也希望通过提高知识水平改变贫困处境。但农村缺乏教师,孩子们无法受到好的教育。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提供了师资,发挥了“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优势,推动了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使得知青学生的孩子能够进一步去深造。文化知识在家庭中是有传承的。

  在插队期间(1968-1975),因为我是66届高中毕业生,在村里学历最高,1970年大队就安排我到村里七年制学校(小学戴帽初中)当了近三年的民办教师,负责初中毕业班(七年级)全部课程。我教的第一批学生经过两年高中学习后不少人考上了中专,第二、三批学生经过两年高中学习后,开始有人考上了大学。这些学生中现在有的成了大学教授,工程师,护士长,财务科长,城管大队队长,地区农业技术推广员,更多的学生当了教师(其中不乏高级教师)。村里的几任党支部书记也都是我的学生。看到他们在各自岗位上为人民服务,令我感到十分欣慰。

  据了解,现在村里走出了八个博士。我所在的四队就有四个,原五队一个,原六队一个,原一队两个。硕士有六个:原一队三个;原二队两个;原五队一个。这是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一个人口两千出头的村走出八个博士,六个硕士,更有大批大学本科毕业生,这在以诗书出名的江浙一带恐怕也是少有的。

查看余下48%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