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南京保卫战时的蒋介石
01
—
蒋介石出生在浙江盐商家庭,其父蒋肇聪在溪口经营盐铺,兼及钱庄。
蒋肇聪精明能干,锱铢必较,生意兴隆,更兼势利油滑,惯于下雨泼街,刮风扫地,溪口当地人给他了起了诨号“埠头黄鳝”,意即此人像黄鳝一样滑头,谁也占不了他的便宜。
蒋瑞元(即蒋介石,又名志清、中正等)出生时,蒋肇聪已经45岁,近乎老年得子,对蒋介石宠爱有加,结果把他惯得既自私又任性,“瑞元无赖”闻名乡里。
然而好景不长,蒋瑞元8岁那年(1895年),蒋肇聪去世了,妻子王采玉年仅32岁就开始守寡,一个人带着两男两女艰难度日。祸不单行,不久之后,次女与幼子又相继去世。
由于王采玉嫁蒋肇聪之前,已经历过一次子夭夫亡的变故,因此街坊之间关于她“克夫克子”风言风语就多了起来,王采玉也只能暗自垂泪。这期间,当地的富户还与衙门勾结,欺负孤儿寡母,以他们家拖欠“摊赔”为名,把蒋介石拘到县里关押,勒令补交之后才释放。
童年、少年的经历对蒋介石的性格影响很大。一方面,蒋介石继承了蒋肇聪的算计与投机;另一方面,父亡之后的痛苦,又令蒋介石养成了“自卑-自证”的心理。
蒋介石一生都没有摆脱自卑,一生都想证明自己的“不凡”和“伟大”。
02
—
1937年11月初,淞沪会战失败,日军占领上海,这意味着南京保卫战已迫在眉睫,但当时在国民党高层中,南京是弃是守,意见不一,蒋介石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关于要不要守南京,考虑的因素无非是这样几条:
第一,军事上的必要性、可能性;
第二,政治上的必要性。
从军事的角度来看,守住的南京可能性极低。
南京为战略上的绝地,日军可以三面合围,同时凭借海空力量的绝对优势,封锁长江,截断守军的补给和退路。
此外,国军在淞沪新败,损失惨重,军心沮丧,而日军却处于乘胜追击的状态,各部队以“先入关者为王”心态竞逐南京,“士气旺盛,锐不可当”。
正因为如此,时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和军委会参谋本部副参谋总长白崇禧都曾向蒋介石建议宣布南京为“不设防城市”。
但从政治的角度看,南京为当时中国的首都,如果未经一战就轻易放弃,对全国军民的抗战决心必然构成重大打击。并且,“不设防城市”的做法,也不符合中国的军事、历史传统。
军事上不可能,政治上有必要,究竟应该怎么办呢?
合理的做法,应该不以确保南京为目的,而是利用日军轻狂冒进,各部队之间缺乏联系与协调的弱点,以给日军的一路或几路以可能的最大杀伤,同时掩护南京守军与市民从容疏散与撤退,保存国军有生力量,为转入长期抗战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