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木:中国海洋战略应坚持“地区性守成”原则


张文木:中国海洋战略应坚持“地区性守成”原则

  【说明】本文是《东方早报》记者陈良飞采访张文木的文章,主要内容发表于2011年8月1日《东方早报》。

  航空母舰仍是实现制海权的最重要工具

  东方早报:有消息说,中国首艘航母即将在海上试航,舆论和网络领域一片欢呼,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中国军力提升,或者民族自豪感的一大象征。在你看来,撇开这些表面现象,中国航母建成后到底可以干什么?

  张文木:这是中国海权事业的一个很大进步。中国对世界贸易的依赖已经很大,确保在海权方面的权益很有必要,在海权问题上,只许西方国家“放火”,不许我们“点灯”,那是没道理的。

  前几天,我碰到一个美国人,他问我,中国造航母,你支持吗?我说支持啊!他说,我们美国都不要航母了。现在他们是不要了,但几十年前美国遇到海上压力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那时候的美国同样是要建造航母。当时,我就跟他说,你们不要,都给我们,我们全要。中国和美国所处的阶段不一样,怎么能混为一谈呢?

  航母体现的是国家捍卫海洋利益的战略能力,而这种战略能力的拉升不仅是作战,中国航母的出现也不仅仅是出于作战的考虑。甚至在当前主要不是出于作战的考虑,航母作战主要是运用于远海,我们在远海方面目前远没有那个能力。

  中国建造航母有利于完善不可中断的舰船技术链条,是带动中国海上技术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个阶段,西方已经超越了,我们刚刚起步。从这个角度说,中国航母是和平性质的,将它理解为“威胁”是不对的。它是中国的海上技术以及对海洋安全观念的大飞跃;这也是中国的海权、制海权建设的大的提升,但目前这种提升还是处于技术层面,远不在作战层面。

  现在有人说,航母已经落后了。的确,航母发展到今天会有它不适应的地方,但是,现在大家纷纷提出、论证的那些先进的海上技术,都没有经过充分的实战检验,唯有航母是经过充分的实战检验的。只在纸上论证,未经实战检验的技术是靠不住的。

  中国现在发展海军,在没有现成技术的条件下,是选择纸面上论证的技术,还是选择经过实战检验的航母技术?当然要选择有实战经验的保险技术,尽管航母不是最理想的,但它是经过无数次大海战检验的。

  迄今为止,航空母舰仍是实现制海权的最重要工具。航空母舰是制空权、制海权,从某种意义上还包含一部分制陆权的作战力量三位一体的统一。航空母舰不应被理解为一支战舰,而应被理解为一个最具机动性质的国家海上作战大平台。航空母舰可以比陆地运输更快的速度,根据战争需要,将集海陆空一体的作战力量及时推进到作战海区。

查看余下9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