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 《卡桑德拉大桥》:美国的死亡列车
01
由于新冠病毒疫情的肆虐,一部由英国,意大利和西德于1976年联合拍摄的影片《卡桑德拉大桥》,忽然又进入了人们视野。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还是80年代,当时有点被片中的烈性传染病“肺鼠疫”吓到了;第二次看,则是在电视上,大概是“佳片有约”,印象就不太深了;第三次看,则是前两天,再次细读这部影片,产生了全新的理解。
简言之,在以“疫情”为背景的电影中,我认为这是最好的一部,没有之一。
02
许多人可能没看过这部影片,所以先简单介绍一下剧情。
三名“恐怖分子”化装进入了设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准备炸毁美国在这里秘密建立的生化实验室。他们在和警卫实验室的美海军陆战队士兵发生的枪战中,一名被打死,一名重伤,还有一名跳窗逃跑,但身上已经感染了美国秘密培养的烈性传染病细菌“肺鼠疫”。
说来也许是巧合,肺鼠疫特别像正在流行的新冠病毒,比如通过飞沫传染,发烧、咳嗽等,区别在于肺鼠疫几乎没有潜伏期,并且死亡率极高,“一百个人,死四十个”!
这名“恐怖分子”逃上了从日内瓦经巴黎、布鲁塞尔、哥本哈根开往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国际列车,由此在列车上引发了一场“生化危机”。
美国陆军情报部的麦肯齐上校奉命会同世界卫生组织的斯切纳医生一起处理这件事。麦肯齐决定改变列车行进方向,即不再向北开往瑞典,而是向东经西德纽伦堡开往波兰的亚诺,表面上的理由是在那里建立一个隔离营,真实的目的是让列车开上年久失修的卡桑德拉大桥,蓄意造成车毁人亡的惨剧,以掩盖美军秘密研发细菌武器的真相。
最终的结局是,列车上的乘客觉察到了美国的企图,他们在张伯伦医生和他的前妻、作家珍妮弗的带领下试图让列车停下来,失败之后摘开了后半列车厢的挂钩,营救了一半乘客。
这部电影开启了此后灾难片的模式,也受到后来一些影片,如《雪国列车》的直接致敬。
03
《卡桑德拉大桥》拍摄的七十年代中期,是西欧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
一方面,自六十年代中期以来,受中国文革影响而爆发的左翼街头运动浪潮已渐渐走向平息;另一方面,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蓄势待发,但还没有泛滥成灾。
影片中的“恐怖分子”都是瑞典籍,原装正版的北欧白人,这可能会让今天的中国观众感到不适应,因为大家已经习惯了恐怖分子都长着一张中东人、中亚人的面孔,连中国人自己拍的“大片”也跟了这股风。
三名瑞典“恐怖分子”的行动,明显带有当年西欧一些极左翼组织,如西德红军派,意大利红色旅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