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疫情过后,世界将有巨大不同
01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给大家聊一聊这次世界范围内的疫情对未来世界格局的影响。
这个影响是非常大的,或者我们可以用“第三次世界大战”来形容。不是说像世界大战那样惨烈,而是说所导致的后果非常像发生了一次世界范围内的战争。
现在的情况是我们在去年、甚至春节以前都难以想象的。
各个国家都处于一种相互隔绝的状况,完全像是一种战争的状态,或者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情景。
中国和美国、美国和欧洲,无论跨大西洋还是跨太平洋的主要联系基本上都中断了。很多海外的华人华侨、留学生想回到中国来,几乎经历了千难万险各种周折。
看过小说《围城》的人,都知道方鸿渐当时从法国做船回上海,要穿越地中海、穿越印度洋,航程是40多天。现在情景和当时就非常相像。
当然,现在的情况是比较极端的情景,疫情过去之后,这种相互隔绝的状况会有所改善,但是我们不可能再回到原来的那种生活当中去了。
现在可以简单地说,这一波的全球化,就是冷战结束以来的这样一个全球化已经结束了。
02
这一波全球化,实际上是第二次全球化。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波全球化,是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第一波全球化启动时,19世纪60年代发生什么事呢?
我们中国人印象最深的是火烧圆明园,英法联军1860年攻陷了北京。
世界上发生的大事则是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实现了真正的统一之后,美国以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大国的形象加入到第一波全球化过程当中来。
第一波全球化,确实推动了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多的文明进步,全球面貌变化很大。另一方面,它是一个殖民主义主导的全球化,除了欧洲、北美的一些国家,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变成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亚洲只有日本幸免,但是日本变成了一个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
第一波全球化有两个隐患。
第一个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要争取自己的独立和解放。这个斗争始终在持续 。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等等,都是要摆脱这种半殖民地的状态。
第二个,从殖民主义国家或者帝国主义国家来说,存在着一个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波全球化开始是英法两个殖民大国主导的。火烧圆明园特别形象的象征了这一点,两个欧洲的强盗国家,像雨果说的那样,到中国来又放火又杀人,后来德国、日本、美国等也加入到争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斗争当中来了。于是就出现了帝国主义之间的不平衡,这就引出了列宁那样一个著名的论断——帝国主义就是战争。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