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与大众化的关系作了经典的概括:“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67页)。马克思主义是为了人民、来自人民、依靠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色,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这一根本属性的具体体现。实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永恒课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和不朽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为了人民的理论,实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永存真理性的内在需要
马克思主义道理一千条、一万条,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为人民求真理、讲道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为人类求解放,既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马克思主义不变的初衷,也是前赴后继的马克思主义继承者们崇高的使命。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创立马克思主义开始,就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而求福祉的永恒真理,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座令人仰止的高峰,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深厚的人民性。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所谓人民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我是谁”“为了谁”“谁是谁非”根本问题的回答,是立场问题、初心问题、使命问题。代表人民、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始终占据理论最高峰和道义制高点、永存真理性的真正原因。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理论首先体现在是为了人民的理论。为了人民就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鼓与呼、为人民谋解放、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谋幸福。青年马克思不安于父辈为其设计的安逸生活,怀揣“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的伟大志向,走上了“背叛”家庭所属的那个阶级而为劳苦大众谋利益的革命者的道路。马克思一生饱尝颠沛流离的艰辛、贫病交加的煎熬,终其一生也没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为自己争取到一个哪怕勉强过得去的生活。如果说马克思对自己遭受的苦难想获得什么回报的话,那他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把这个期望说得很清楚:“《资本论》在德国工人阶级广大范围内迅速得到理解,是对我的劳动最好的报酬。”马克思的光辉一生,他的全部生活和活动结晶为一句话,就是一切为了人民。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