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美国六十年代的“文化革命”
如果把政治看成是一种事物,那自它诞生之日起,便有了自己的运动规律和运动方式,它总是由人掌控,但结果却常常又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整个世界都可以定位为革命时代,有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主权独立的革命,有黑人及其它有色人种争取人权和民权的革命,有打破顽固阶级界限的文化革命,等等。
美国学界和政界也一直在反思并总结六七十年代的“文化革命”,《梦想与梦魇》和《破坏性的一代》已成为美国政客们的热点读物,这些读物,分别从不同的视角介绍并挖掘美国社会变革的运动过程。政要们热读这些书,自然是避免美国底层的再革命。
大家注意!不是我给美国戴上“文化革命”的帽子,是美国政治家和历史学家的政治定论,是美国历史著作上的名词。它类似于中国六十年代中期爆发的那场政治运动,但又比中国的革命来得更早,六十年代初就已经席卷美国。只不过,中国的运动是在“文化革命”中间加了一个“大”字。
今天的国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国内媒体和精英极少评价美国的“文化革命”?为什么他们只反思中国的大文化革命?
主要原因在于两点:美国的“文化革命”是底层自发的革命运动,而中国的革命是由上层发起的政治运动;美国的“文化革命”伤害最大的是底层利益,对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未带来根本性触动,而中国的革命影响则表现为相反。
两种革命,两种评价,突显了书写历史和定位历史主导权的重要性,对革命的肯定或否定,不完全取决于革命本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革命触动的利益重构。如果只能触动底层利益重构,那么就不会挑起更大的政治斗争,因而不会为世界提供更大的研究价值。如果触动的是上层及精英层利益重构,必定会引起根本性和持久性的政治斗争,被追逐和研究的价值就更为显著。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中国奔向美国的人越来越多,为何很少人关注并认识美国历史的“文化革命”?
一方面因为中国移民对政治一贯的漠不关心,尤其对外国陈年历史的不关心,学习和谋生成为他们的重心。这种现象,放在国内,也很容易理解,今天,尽管有大量外国人移居中国,但几乎没有人会去关心中国曾经的革命。
另一方面原因就是美国文化革命的底层性,对多数人而言,它缺乏足够的政治价值,与整体富裕的美国发展趋势相比,仍显得不足为世人所道。
在论述美国六七十年代的“文化革命”之前,我们不妨先简单整理一下美国五十年代的麦卡锡主义,它是其后政治运动的前奏。几乎可以认定,美国整个五十年代都处在麦卡锡主义的影响之下。
++++++++++++++++++++++++++++++++++++++++++++++
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也有同感。
————也有同感。
++++++++++++++++++++++++++++++++++++++++++++++
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