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鹏:为什么高校多“公知”?


  这一段时间,随着舆论战的升级,沉寂了许多年的“公知”群体又开始活跃了。

  和十年前不同,今天活跃的公知们,居然大部分都是高校的文科教授和学者。

  比如湖北大学那位美化日本军国主义的梁老师,南大那位鼓吹鸦片战争合理性的吕院长,比如湖北大学那位怒骂年轻人为“小粉红”、“小战狼”的刘院长。

  大家都很惊奇,为什么这群象牙塔中的“高级知识分子”,说话居然是口不择言、错漏百出、毫无逻辑性,不但立场有问题,知识水平也有问题,甚至沦落到靠人生攻击来为维护自己体面的地步了。

  我为他们这个状况,总结了七个原因:

  首先,因为大部分高校文科教师长期不事生产,除了上课就是喝茶吹牛,其实上课也是吹牛。一个人脱离社会久了,他不觉得自己有问题,他觉得社会有问题。

  其次,某些五六十岁的高校文科老师,本身学历、学识也是有问题的,他们恰好遇到了一个特殊的年代,所以他们的学术道路太轻松,以至于今天的大学里,出现中专生教本科生,大专生教研究生这样的现象。学术圈子就是这样,只要进了圈,基本上就不会出来,后来者就很难进去。他们可以维持自己在学术界的权力、地位到死。

  第三,文科类知识分子,日子太闲,不用做实验,写论文也不用太动脑子,指派学生查资料就够了。以至于他们精力充沛,精力太充沛的人,容易成为“懂王”,于是本行工作不好好搞,历史也插一嘴,政治也插一嘴,经济也插一嘴……一辈子活成了个出租车司机,活成了个“地摊文学家”,因为这些人文社科门槛都不高,本来也有点“玄学”,给了他们不懂装懂、信口雌黄的空间。他们胆子大起来,连物理化学生物医药都敢讲……因为有地位嘛,有地位的人放屁都香。

申鹏:为什么高校多“公知”?

  第四,这群人自视甚高,总觉得自己是人中之龙,都教授了,都“懂王”了,怎么不是人中之龙?那么他们就会觉得世道不公平,如果放在封建社会,他们都是宰辅之材啊,起码也是个人人尊重,平民见了要磕头的“士大夫”、“相公老爷”;放了在民国,那也是军阀政客们大洋豪宅供着的“大师”、“高参”啊,当红的戏子、歌星都得低头做小,不知道可以谈多少场美妙单纯的“师生恋”……然而在今天,好像不是太重视他们?好像他们可有可无?国家似乎更加重视那些理工科出身的“匠人”?荒谬!斯文扫地!

  第五,他们一直有个误解,认为他们是人民的“启蒙者”,实际上,从1840年到现在,学术界的文科知识分子,从未做过“启蒙”大众的工作,他们虽然偶尔讲一些“进步”的话,但从来不是对人民讲的,而是对军阀、政客、地主士绅、黑社会杜月笙们讲的……甚至是对西方帝国主义讲的……总的来说,他们是“媚上”的、“慕强”的,虽然有时候批评当局,但只是怪当局不够重视他,不够重用他,类似于小妾对老爷的抱怨。所以,在人民心里,他们也算不得“启蒙者”和“老师”,真正的“教员”,真正让人民觉醒,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为什么而战的,另有其人。

查看余下4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