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中美脱钩”有利还是有害?——评贾根良《国内大循环》
01
—
中美关系进入“自由落体”状态以来,以特朗普为首的美国反华势力一直用“中美脱钩”来吓唬中国人,国内一些媒体也用“再不投降中美就要彻底脱钩了”来吓唬中国人,但如果要继续追问:
中美之钩究竟“钩”在哪里呢?“脱钩”究竟意味着什么呢?难道“脱钩”了之后中国人就活不下去了吗?
这些人就又回答不上来了,只能顾左右而言他。
其实,美国关闭中国驻美领事馆、骚扰中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派遣军舰到南海或台海、在香港和台湾问题上插手中国内政等等,这些都还不算“脱钩”,因为这些地方本来也无所谓“钩”,这只能说是美国对中国的外交与军事挑衅,或者说是国际关系中的流氓行为。
真正在中美关系中相互“钩住”的,是双方互以对方为存在条件的经济发展方式:在中国,是“以物换纸”,在美国,是“以纸换物”。
什么意思呢?
就是中国生产商品,卖给美国,收取美元;美国支出美元,购买中国商品。
当然,这是极简单的说法,实际情况比这个要复杂一些,但本质无非如此。
不能说这种模式对中国完全没有好处,尤其是初始阶段,比如中国加入WTO之初的那几年。这种模式导致了美国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扩大了国内就业、扩大了经济规模等等,它也因此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国际大循环”。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模式的弊端就越来越明显。
由于中美贸易是用美元来结算的,美元在中国国内市场又不能自由流通,对美出口换来的天量美元怎么办呢?只能是卖给中国央行,换成人民币,才能在中国用于投资和消费。
这种状况,随着贸易规模越来越大,引进外资越来越多,使得中国央行在客观上失去了货币发行权(在2003年至2013年10年间,外汇占款发行的人民币占到基础货币发行的95%以上),这一至关重要的权力被转移到了华尔街金融寡头手中,人民币由此失去了主权货币的特质,成为美元在中国市场上的代用品。
由于华尔街掌握了人民币的发行权,在美联储实行无限量化宽松(通俗地说就是无限印钞)政策的情况下,美国就可以向中国无限地输出资本、发行人民币。然后,用这些人民币在中国市场上纵横驰骋,收购一切,包括参股中国大型国企、并购中国重要企业、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等。
这种模式,还导致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因为商品都已经被卖到美国去了,赚回的美元换成人民币后,就没有相对应的商品,于是物价上涨。
而在美国一方,则是由于大量中国生产的廉价商品输入,导致美国市场的物价比中国还稳定,日常消费品比国内还便宜。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