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也谈“孤军悲壮的背后”:如何才能不“悲凉”?
01
—
最近,一篇题为《孤军悲壮背后 可知一个弱国的悲凉》的评论电影《八佰》的文章,在网上流传,甚至被外媒报道并引证。
这篇文章之所以引起如此之大的反响,倒并不是因为文章有什么人所不及的卓越洞见,而是因为它首发在一个享有崇高威望的机关网站上,并被刻意曲解为代表这家机关的立场。
了解一点媒体常识的都知道,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站,除非是社论,一般的署名文章,按照文责自负的原则,都只代表作者立场,不代表平台立场。
这篇“弱国的悲凉”的文章,署名“关山远”,它应该只代表“关山远”先生的立场。
当然,毫无疑问,报纸或网站,经常登载什么文章,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或反映了平台本身的倾向。
02
—
现在谈谈《孤军悲壮背后 可知一个弱国的悲凉》。
概括来说,这篇文章,把“八百壮士”的悲剧,以及此前国民党军在淞沪会战中全面失利的悲剧,归结为“弱国”造成的。
文章中反复出现这样的感慨:
“一个弱国的悲剧,就是幻想自己陷入危难时强国会‘尽义务’出手援助。”“这又是弱国的悲剧: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与坚决的战斗意志与强敌对抗,却幻想通过外交斡旋来达到目的。”等等。
“关山远”虽然对蒋介石幻想靠西方调停制止日本侵略有所批评,说“蒋介石有多处错误的决策。该坚决进攻的时候突然叫停,该紧急撤退的时候,又突然让部队再坚持几天。他的错误判断,皆基于西方国家干涉日本的幻想。”
但实际上,作者对蒋介石是很体谅的,因为
“那时的中国,确实是一个弱国,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弱’——系统性的弱。”
因为是“弱国”,所以一切的失败、无能都可以被理解——失败有理!
这样的逻辑使这篇文章最终变成了替蒋介石辩护,距离“投降有理”只有一步之遥。
从历史的角度看,“弱国的悲凉”一文的观点并不新鲜,不过是拾三十年代周佛海在南京组织的“低调俱乐部”之牙慧而已。
周佛海就认为:
“中国现如今人的要素、物的要素、组织的要素,没有一种能和日本比拟,战必败。”
这不是一种“系统性的弱”吗?周佛海早就看到了。
低调俱乐部的灵魂汪精卫和重要成员周佛海、梅思平等人,不旋踵都当了汉奸。另外一个重要成员胡适,如果不是恰好奉派到美国当大使,也很可能会变成汉奸。
03
—
“弱国”就一定悲凉吗?
不一定。
举一个我们自己的例子。1950年代初,中美两国在朝鲜半岛展开了较量,这就是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