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坤:“计划经济僵死论”辨析——学习十四五规划的另类感想
改革开放的中国在经济学领域曾有很多耀眼的“破”与“立”,其中突出的一个,就是对“计划经济”一窝风的批判,曾几何时,一些中国人一哄而上,把“计划经济”从思想理论到制度体制一棒子打死,没有进行任何意义上的辩证分析,统统予以彻底的否定。
但是,中国持之以恒不断推进的“五年规划”却令人对此勾当的正确与否产生很大的疑问,尤其是最新推出的“十四五”规划,更把“计划经济”曾经有过的诸多理念再次彰显起来,比如加强党的领导,明确今后十五年即到2035年的发展目标等,无不显露出浓重的“计划”性质。既然这样,人们不禁要深刻地反思,那个一窝风般的“计划经济僵死论”真的能确凿成立吗?
常识告诉我们,对任何事物都要进行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计划经济”这个特定产物也不例外,对它也要进行辩证的分析研判。
首先,在理论逻辑上,“计划经济”并非“僵死”
众所周知,“计划经济”理论发肇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矛盾以及由此产生剧烈危机周期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社会可以在经济活动中实行有计划地自觉地组织生产的思想,“有计划地自觉地组织生产”将使社会化大生产更加有序、更加高效,从而避免盲目性,随时随地解决生产过程与市场过程所产生的各种矛盾与问题,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的积极性与活力。应该说,这是人的高度自由解放在物质生产与商品交换领域的直接反映,“灵活性”恰恰是其本质属性与基本特征,在理论逻辑上没有任何僵死与僵化可言。
其次,在实践结果上,计划经济并非“僵化”
“计划经济”从天上掉到地上,从理论设想演变为社会实践,首先是在苏联发生的,延续时间从1928年一直到1991年,大致60余年的历史。批评其“僵化”与“僵死”的人,只抓住其后期不放,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前期历史中,“计划经济”焕发出惊人的能量,展现巨大的爆发力,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苏联改变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工业强国,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现代化,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后来苏联之所以能成为同美国并驾齐驱全球大国,UI美国在全球范围内争霸,“计划经济”可谓居功至伟。
中国也是这样。1949年以前的中国基本上没有什么现代制造业,同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距离工业化有着时代之差,如果遵循一般的发展路径,中国赶上和达到西方工业化的水平,大概需要上百年甚至几个世纪的时光。但是,借助于甚至比苏联还更高水平的“计划经济”,中国在建国后短短的二十年间就实现了初步工业化。笔者记忆,在1971年的时候,中国第二产业产值就超过了第一产业产值,这是实现工业化的第一个台阶,也是初始阶段。重要的是,这个“工业化”还是在极度贫穷基础上实现的,其经济与技术起点要比当年的苏联还低得多。完成这样的壮举靠的也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在中国同样爆发出超常的能量与活力。中国的“计划经济”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生产基础,为后来的市场经济提供了物质前提,否则,所谓的“改革”与“市场”就要成为一场水中捞月的“画饼”游戏。
中国“计划经济”最大的计划就是国家的“五年计划”,现在是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十四五”),私有经济都“市场配置”了,谁管你计划不计划,赚钱是目标。
中国“计划经济”最大的计划就是国家的“五年计划”,现在是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十四五”),私有经济都“市场配置”了,谁管你计划不计划,赚钱是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