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评“改革报挺莆田系”:生命健康岂能托付给资本的“善心”
(一)引 子
3月18日,《中国改革报》刊登了《重塑医疗信用 社会办医在路上》一文,明确表态支持以莆田系为代表的医改。文章说:
——据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10日,全国共有643家非公医院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工作,累计收治确诊病例3419人、疑似病例1627人、治愈出院1484人。
——非公医院抗疫也“硬核”。
——得益于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办医活力,以莆田籍为代表的非公医院就像野百合迎来春天,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社会办医群体。
——2019年6月10日,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等十部委发布《关于印发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意见的通知》,重申“加大政府支持社会办医力度”。
……
(二)揣着明白装糊涂
按照《中国改革报》的这篇报道,若在这次疫情中,某些私立医院,比如那个著名的“莆田系”,出于“慈善”的意境,真的作出了贡献,社会自然会给予认可滴——至于这贡献有多伟大,另说。
问题是,对待疫情,对待人命关天的生命健康、医疗保障,广大民众能不能依靠私人资本的“善心”呢?
别人的回答我不知道,但是扪心自问,我认为靠谱的回答是:不能。
“经济人”经常教导我们:“觉悟”“良心”“善心”值几个钱?
根据“经济人假设”的逻辑:私人资本的“善心”靠得住吗?
马克思说:“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你可以指望某个资本家成为雷锋,但你能指望全部或大部分资本家成为雷锋吗?
所以,在市场经济社会,但凡脑子正常的人,都决不会把自己的生命健康、医疗保障托付给私人资本的“善心”。
那么,我们的生命健康应当托付给谁呢?按照依法治国的标准:必须托付给合理的制度设计。
这样的制度设计应当遵循什么样的逻辑呢?
理论和实践早就证明,保障生命健康的合理的制度设计,其基本逻辑决不能是市场,而必须是置身于市场之外的政府。
在唯利是图的市场中,私人的“善心”当然应该提倡。但是,以为必须把民众的生命健康和医疗保障托付给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那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了。
总之,在市场经济中,关乎人民生命健康的医疗体系的制度设计,只能是有政府保障的公益化和社会化,而绝不能交由资本支配并由市场决定的私有化和市场化。
医疗市场化以来,莆田系的是非就摆在那儿,勿需多高的智商就能辨别。所以,对《中国改革报》明确表态支持莆田系的文章,我就不评价了。
不评价,不是说我不敢评价或不能评价,而是说我实在懒得评价。既然我“懒得评价”,那么不妨看看别人的评价吧。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