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新中国非常电影之——《第二个春天》
01
— 1975年,是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在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后,一批色彩亮丽,令人耳目一新的影片拍摄完成并且上映了,包括《海霞》《春苗》《红雨》《金光大道》《创业》《战洪图》……,等等。 这些影片,和“十七年”影片,同一时期的苏联、东欧、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影片相比,有了重大区别,展现出了一种全新的趋势,假以时日,有可能成长为真正能与西方电影分庭抗礼,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文化领导权的重要力量。 遗憾的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这一主题并没有充分展开就中断了,不过这已经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第二个春天》是这些新上映的影片中非常引人注目的一部,它和同样是于洋担任男主角的《火红的年代》堪称双壁。 《第二个春天》所以能够在新中国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究其原因,在于这部电影探讨了的主题,这可以说是1840年以来一直困扰中华民族的一个重大问题。 就深度而言,此后几十年国防工业题材的的电影和电视剧,没有哪一部能够超越《第二个春天》,同时,《第二个春天》也对未来表现出了一种神奇的展望能力,无论其担忧还是预言,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一一得到验证。 此外,《第二个春天》拍摄得也非常优美,白色的海军制服、蓝色的大海、流线型的新式导弹快艇……,画面素净、明朗而富有诗意,与“心潮逐浪高”的基调十分切合,令人赏心悦目。
02
— 很多年轻的观众没有看过《第二个春天》,这里先简单做一点“剧透”吧。 20世纪60年代第一个春天,海军某部支队政委冯涛(于洋 饰)被派往东港1060造船厂担任工委书记。他到达时,正遇上一艘由我国工人和技术人员自行设计制造的新式快艇“海鹰”号第一次试航,但不幸的是,“海鹰”在试航过程中起火爆炸。 试航失败后,厂长齐大同(张宪 饰)对继续建造“海鹰”产生了怀疑,他不顾总设计师刘之茵(杨雅琴 饰)和广大工人的强烈反对,决定将“海鹰”封进库房,而把希望寄托在从苏联引进的“飞鱼”上,幻想依靠外援为我海军造新舰艇。 工委书记冯涛对要不要继续建造“海鹰”持完全不同的态度,他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召开工委扩大会议,支持青年设计员刘之茵和工人夏长发(井立民 饰)的意见,驳倒了总工程师潘文(康泰 饰)的错误想法,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决定继续把“海鹰”搞上去。
“海鹰”建造组的同志们在冯涛的带领下,经过紧张战斗,终于查清了起火的原因,但又遇到难以解决的66号材料问题。齐大同再次劝说冯涛丢掉“海鹰”,集中力量搞“飞鱼”。 就在这时,技术人员发现“飞鱼”主机图纸数据对不上号,而苏联专家赫文斯基又别有用心地提出要求联合试制“海鹰”。面对这一切,冯涛觉察到所谓“联合试制”是妄图窃取我国军事情报,达到“假援助,真控制”的政治目的,断然拒绝。 赫文斯基无法解释图纸问题,插手“海鹰”的企图也遭到失败,恼羞成怒,拂袖而去。冯涛对齐大同丢掉原则,把阴谋当友谊,把坏人当朋友的错误做法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冯涛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带领“海鹰”建造组的同志,奋发图强,克服了重重的困难,揭露了潘文里通外国的罪行,攻克了材料关,终于使“海鹰”在阳光明媚的第二个春天飞了起来。 齐大同受到了教育,转变了思想,焕发了青春。碧蓝辽阔的祖国海疆上,“海鹰”乘风破浪,飞速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