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沉迷网络游戏是一种病,大数据算法不能杀孩子
沉迷网游根源在哪
孩子不听话?教育问题?
资本控制的平台大数据欺负人?
我要说沉迷网络游戏是一种病
一种疾病分类学当中载明的临床疾病
大数据算法不能杀孩子。玩游戏废寝忘食、情绪暴躁、精神障碍、学习退步、前途灰暗甚至漠视亲情。这种案例比比皆是。
单纯将孩子爱玩游戏归因为游戏好玩?孩子天性爱玩,但传统游戏并未带来如此巨大的“杀伤力”。网络游戏能让人乐此不疲、飞蛾扑火的根源是因为大数据算法、因为心理学家贡献了他们的智慧、因为网游天生针对人的弱点而来。
前不久一位贪官入狱罪行之一就是沉迷游戏、不理政务。但孩子玩游戏到这种程度,家长痛无望也无计可施。
-- 眼镜度数也上去了,脖子一捏咯噔咯噔,很多成年人的病孩子先得了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近日发出《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通知内容明确、具体,在社会反响强烈。
这回来真的,孩子们都“周五晚上一小时”,游戏网站整崩溃了。
孩子玩游戏,眼睛就像黏在手机上,假期一玩五个小时的不在少数。共青团有一个调查显示,62.5%的网民经常玩游戏,手游占比56%。
游戏吸引力从哪来
网络游戏为什么吸引人?精美炫酷的动画,画面质量上乘,特效优良。甚至与明星、漫画联动,各类宣传随处可见。
过去也有一些游戏提出严格实名制来限制时间,并推出防沉迷系统。但孩子们“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还有各种不法人员从中协助、诈骗。
沉迷网游的危害
年轻孩子模仿力强,沉迷网络会导致性情改变。长期浸润高强度的打斗画面,极易脾气暴躁、目无尊长。娱乐被制止时,易引发损坏物品、绝食抗议等极端行为。
网络游戏设计者根据人的心理特点、未成年人的特点,初衷就是为了刺激你的神经。大数据算法、神经科学的最新的研究成果都用来设计成瘾点。
仅凭成瘾点一个设计,就足以让自控力较差、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差的孩子上钩。即使仅仅半数“中枪”,对未成年人来说也是毁灭性的打击。
69年诞生第一款游戏,页游到端游,操作愈发简单化,上手越来越快,新玩法越来越多,互联网更催发了同台竞技的可能。用户粘性非常高。
心理学上有一个奖励机制。就像嗑瓜子都让人成瘾,一个瓜子仁的奖赏机制就能让人乐此不疲。更何况根据大数据、算法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来设定的网络游戏。
现在网络游戏甚至成为很多未成年孩子的社交手段,让孩子更不能放手。每一代年轻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但现在的网络游戏用世界上最强大的科研力量来设计,这和年轻时我们疯狂追捧的小说并不是一个量级,孩子们焉有不败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