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木:新疆历史上分裂与反分裂战争,喀什为什么是关键点?牵一发足以动全身
带有规律性的历史经验表明,东帕米尔高原是影响中国西陲安全的战略制高点。唐朝高仙芝就是通过率先控制这个制高点,才成功反制了大食的东扩并由此使大唐西陲获得了近一个世纪的相对稳定,这从西北方向大大减轻了安史之乱期间国家遭到的破坏。从唐之后的历史经验看,控制了帕米尔高原,就扼住了中国境内的喀什地区,也就扼住了中国西域反分裂斗争成败的关键。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喀什”更多的是地缘政治而非纯地理概念。它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1)喀什地区;(2)以喀什为龙头,以和田、阿克苏两区为侧应的西南疆地区;(3)以喀什为龙头的丝绸之路南疆线。在此概念的基础上,下列历史经验值得研究。
班超出使西域平乱
班超出使西域图
公元16年(天凤三年),王莽派往西域的都护戍已校尉郭钦、都护李崇、五威将王骏所率平叛军队被焉耆(今新疆焉耆)、姑墨(今新疆温宿、阿克苏一带)等国叛军击败,西域诸国由此完全断绝了与中原政权的联系。公开与新莽王朝分裂的匈奴单于便趁机在西域扩充势力。
东汉初,收复西域的问题再次被提上议程。公元73年(汉明帝永平十六年)班超等人从玉门向西域进发,于当年收复于阗(今新疆和田),次年春平定疏勒国(今新疆喀什市)。公元75年(汉明帝永平十八年),汉明帝去世。焉耆国乘汉王朝大丧之机,围攻西域都护,班超孤立无援,而龟兹、姑墨等国也屡屡发兵,进攻疏勒。班超在盘橐与疏勒互为犄角,首尾呼应,坚守了一年多。
公元78年(汉章帝建初三年),班超率疏勒等国士兵一万多人,攻占姑墨,孤立了龟兹。公元89年(汉和帝永元元年),班超调发于阗等国士兵二万多人,从位于喀什与和田之间的莎车(今属喀什地区)突破,迫使莎车国投降,由此打通了疏勒至于阗一线,并使之形成合力。这对位于东北方向的姑墨、龟兹等国形成巨大威慑,龟兹王因此远遁。公元90年(汉和帝永元二年)夏,大月氏出兵7万,东越葱岭,从背面攻打班超。班超坚守,大月氏进退失据,遣使向班超请罪,遂与汉朝和好。班超由此威震西域。公元91年(汉和帝永元三年),龟兹、姑墨、温宿等国皆降。朝廷任命班超为都护。公元94年(汉和帝永元六年)秋,班超调发龟兹、鄯善等8国部队7万人进攻焉耆、危须(位今焉耆回族自治县东北)、尉犁(今新疆巴州尉犁县)。至公元94年,三地归附。此后西域50多个国家纷纷归附了东汉王朝。
高仙芝平息小勃律反叛和抗击大食东扩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大陆陷入内乱,其战略边界大幅向西退缩。中东地区由此出现巨大的战略真空地带,这为伊斯兰运动于公元7世纪上半叶在阿拉伯半岛兴起并迅速向四周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至公元750年,阿拉伯帝国的边界已与中国西陲接壤,并严重影响中国西陲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