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疫情过后的中美未来
二十一世纪的第一次长跨度新冠疫情不只是影响了经济,更影响了很多人的思维判断,短暂的悲观意识模糊了历史车轮的不可逆转性认知,阶段性的数据情结让一些专家也产生了严重误判,“中美即将互换地位”的错觉正在被认同。
死亡,是美国疫情的最大阵痛,从科学上讲,这本是可以避免的,但从政治上讲,它又不可避免。辩证法告诉我们,所谓优越性的反面会有破坏性,既然接受了正面,就得接受反面。不能接受死亡,就必须面对没完没了的约束,约束偶尔也能呈现优越。
疫情,只是让中美斗争表现出一个短暂缓冲期,但它绝对无法改变两大国的长期斗争格局,这个斗争,既包含利益斗争,也包含文明冲突,国人不必因为某种固定的爱国逻辑而否定其中任何一项。疫情过后,中美必将重新拿出更显性的手段向对方表达态度,即使选择对美卑微低调,也不可能避免双向斗争甚至冲突。
未来的中美斗争关系,分析者很多,基本上都是从大命题出发,然后对比各自的优劣,再得出实力的消长趋势。本文不准备按这个惯性展开,我想从“小事”里面寻找两国的不同之处,然后再分析其长期影响。重点讲三个方面问题:一是民间存在的小问题;二是美国的抗灾耐力;三是自我革命意识。
民间存在的小问题
我想从一卷厕所用纸讲起。
咱们这个社会,特别爱搞评选或评估活动,名目多,时间短,层出不穷,要想获得某种认可或某种名头,你就必须费尽万分心思去做迎评工作。
某一年,专家要到某单位进行评估,在专家到来前,该单位将数百个公共厕所都安装了卫生纸卷筒,并且也配备了卫生纸。专家大约呆了五天时间,卫生纸保留了五天时间,专家前脚一走,物业人员就将所有剩余的卫生纸都收走了,厕所从此再无卫生纸可用,数万人的单位托专家之福享受了五天免费卫生纸。
十多年前,白岩松曾不太相信日本比中国文明卫生很多,于是就专程去日本做报道,并且还特意开车去看日本乡下的卫生间,结果发现,任何一个日本乡野卫生间里都放有卫生纸,他带着深深的羞愧回到国内。
卫生纸,值不得几个钱,一般单位都用得起。
现实中国,为何大多数单位就不敢配卫生纸?
不外乎两个原因:
一是不相信国人有自觉性,更相信国人贪小便宜,害怕公共卫生纸被顺走。
二是国人的“公共意识”极为淡薄,逢公必反,一切事情均立足“私思”和“私办”。
事实上,不管是何种原因,不想配,就不配,习惯了,也就适应了。
可是,为了应付检查,临时性配几天卫生纸,影响可就不小,学生们都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上,形式主义的示范作用会让他们牢记一辈子,在他们今后的人生中会起到极坏的重复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