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郎咸平母亲被延误救治去世,错在清零还是共存?
网传经济学家郎咸平的母亲因为等待核酸检测结果而耽误治疗4小时,最终导致去世,刚刚被郎咸平本人证实了:
郎咸平是公众人物,公众人物家庭遭遇的悲剧因为曝光而被广泛关注,不知道还有多少普通老百姓遭遇类似的悲剧而得不到曝光和关注。
郎咸平母亲的遭遇在上海此轮Y情已经不是第一个被曝光的,3月23日上海东方医院护士周盛妮哮喘发作,家属送至其工作医院就诊,因急症停诊耽误抢救去世。
今年年初的西安Y情,西安高新医院孕妇流产以及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心梗病人被延误治疗导致死亡的两起事件,将背后共同的“老板”西安私营医院巨头“国际医学”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而据公开报道,西安市之前已经有了“精密的部署”,西安高新医院开辟有风险孕产妇通道,但悲剧却还是发生了,老百姓遭遇的只是“一刀切”的懒政。
有了西安的教训,各地都出台了明确规定,要求医院急诊部门开通绿色通道,对急症患者边抢救、边核酸。
上海应该也是有类似规定的,前几天,媒体还报道了上海瑞金医院开辟绿色通道抢救心梗老伯的“事迹”。
然而,有方针、有政策是一回事,执行是另一回事。发生在郎咸平目前身上的这起悲剧恰恰就是执行上的问题,并不关乎“动态清零”本身,这样的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如果上海在3月初能够认真地实施“动态清零”,还会导致如今层出不穷的问题吗?
然而,舆论和社会情绪的矛头再一次被带向了中国正在坚持的“动态清零”:
蔓延20多省市的病毒扩散,迟迟看不到“拐点”的感染数字,抢不到的蔬菜,叫不到的救护车,小业主们无法营业而面临断供的困窘以及即将被清零的个人储蓄账户……基层的种种困窘让一股失败主义的舆论空气围绕这波上海Y情不断蔓延开来。
——你要“动态清零”,它就给你遍地开花。如藏起手机借个绿码满城“游击”,不戴口罩逛近千人聚集的酒吧,深夜下火车的第一件事不是住酒店而是挑最繁华的步行街去吃饭、购物……
——你要求积极防疫,它就给你搞扩大化、一刀切,各种机械化、极端化执行,让老百姓把怨气全撒向防控方针本身。如让儿童得不到陪护、基础病老人得不到护理、把共存派对方舱的污蔑“坐实”,大货车被贴上封条,山东捐来的运菜货车到达两天都没人对接,“最后10米”的梗阻都迟迟得不到解决,更别说什么“最后一公里”……
“动态清零代价巨大”、“奥密克戎就是个流感”……翻一翻大媒体的评论以及各种自媒体,芸芸众生在遭遇现实的苦痛之后,似乎越来越来多的人正在接受这样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