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正富:非常时期的国务院万人大会, 背后关键在于撬动一笔天量资产
【导读】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如何稳住全国经济大盘,成为各方关切的重中之重。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六方面33项稳经济措施;另据媒体报道,5月25日,从中央直开到县的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更是推出一系列力度空前的举措。诸多举措中,尤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保证货币总量充裕,保持中长期货币供应量与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速,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加快放贷速度,抓紧推动一批重大基建项目开工建设,着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
如何理解非常时期的这一非常举措?推动这一举措落地,需要哪些条件和方法?本文分析指出,中国对“基础性战略性资产”(BSA)的需求远高于欧美,其规模与质量将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成败。基础性战略性资产投资意味着难以估算的天量级建设规模,如何推动?谁来投资?钱从何来?作者提出了货币发行功能与战略投资的双轨制(货币供给层面),通过宏观货币发行的“国家轨”与“市场轨”的结合,以及国家战略性投资与市场自发性投资的双轨结合(投资层面),推动基础性战略性资产投资,以期真正促进高质量发展,这一思路或可为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的经济政策选择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原载《文化纵横》杂志,仅代表作者观点,特此编发,供诸君思考。
功能货币论与
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面对美国发起的综合经济战以及新冠病毒全球化这两轮冲击波,中国经济短期下滑压力骤升,但是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基本面不会变。此时此刻,我们更应尽快发挥这一长期发展潜力的优势,对冲短期的冲击。本文从长期发展视角提供一个框架性概述,抛砖引玉,与诸君共同探讨。
▍资本积累决定长期经济增长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把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即经济增长)归因于资本积累,而资本积累包含了不变资本(即生产资料)和可变资本(即劳动力)这两个部分,技术进步则表现为资本有机构成(可变资本/不变资本)的提高。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一个简单表达是:Y=F(K,L,T),即增长是资本、劳动、技术这三大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可见,在运行层面上,现代新古典增长理论和马克思的增长理论并无不同,区别在于对三大要素的性质及背后的决定机制理解不同,在于对经济制度与增长过程的关系的理解不同。
可以说就供给侧而言,马克思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共识是:经济增长来源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取决于生产要素(即生产性资产)积累的速度与质量。
从需求侧看,我们通常讲投资、消费、贸易顺差这“三驾马车”;但深入一步,则可知投资在短期是需求,长期来看,投资完成后又变成了资产与供给能力的增加,而投资增长与结构还受到制度的影响;贸易顺差则取决于宏观资产结构上的国际竞争力;至于消费,在宏观层面则依赖于收入分配,也即依赖于包括产权和税收等制度状况。因此,从长期看,需求侧的三驾马车,仍是由投资与资产结构和制度安排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