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 杂感:“给狗一块肉”及其他


  

  记得不太遥远的从前,领导干部见记者,都叫“记者招待会”,或“记者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改为“新闻发布会”了。

  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叫什么名字,其实关系重大。

  叫“记者招待会”,记者是主角,他们不仅可以吃事先备好的菜,还可以“点菜”——现场提问。而领导干部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所表现出的风度、口才、应变能力、对业务的熟悉程度等,都会影响到他的个人威信,也会影响到上级对他的评价。

  毫无疑问,这也是公众(通过媒体)对官员进行监督的一种形式。

  “新闻发布会”就不同了,发布一下而已,照本宣科即可,至于记者现场提问,则敬谢不敏。

  当然,照本宣科也可能会出问题,比如把“鸿鹄之志”读成“宏浩之志”,比如手指点读,比如一不留神戴了一款天价手表等,但概率究竟低多了。

  期待“记者招待会”的回归,期待有犀利、刁钻、让官员头痛的记者出现。

  

  为了抗议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11月10日,法国巴黎地铁大罢工。

  根据交通运营商RATP网站的最新更新,巴黎16条地铁线路中有5条线路的出行将完全中断。RATP建议人们尽可能在家工作。预计其他大多数线路(RER通勤列车和公共汽车)也会出现严重中断。

  根据英国天空电视台消息,英国皇家护理学院护理工会宣布其106年历史上的第一次罢工,他们要求比英国通胀率高5%的工资涨幅,而英国目前的通胀率大概是12%,为40年来最高水平。

  这次美国中期选举,“通胀”和“堕胎”是选民最关心的两大话题。美国最新数据显示,通胀率达到8.2%。

  为什么西方主要国家都不约而同陷入通胀?

  有经济学家说,“这就是经济学教科书上货币滥发之后,成本和需求螺旋式上升式通胀的完美现实例子……”

  哎,这真叫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

  我来试着解释一下。

  简单点说,通胀就是因为投放到市场的商品少了,只好涨价。

  商品为什么会少了呢?这是因为,一直以来,全球化的基本模式就是“非西方国家生产商品,西方国家消费”。非西方国家(尤其是中国)生产的无穷无尽的物美价廉的消费品,平抑了西方国家的物价。

  但是,近几年,由于种种原因——包括美国发起对华贸易战、俄乌战争等等——这套模式不灵了,流入西方的商品洪流开始变得细弱了,美国、西方的通胀就不可避免了。

  西方的通胀,在一定程度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中心国家”(美西方)是靠“外围国家”(包括中国)养活的,一旦“中心”和“外围”的联系被切断,“中心”就会油尽灯枯。

查看余下4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5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5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