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疤痕效应:不要想疫情过后一切都会恢复
疫情会对经济产生什么样的长远影响?疫后会不会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一切都恢复原状?在《韧性社会》一书中,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讲席教授布伦纳梅尔用瘢痕效应这个形象的概念,深入地探讨了这个问题。
布伦纳梅尔教授认为,这次新冠疫情与本世纪初的那场金融危机不同。从表面看,这次新冠疫情之前似乎并不存在金融危机前的那种结构性失衡,这会给人们一种错觉,似乎只要疫情过去,经济就会很快复苏。但实际不然,这次新冠疫情导致经济衰退的严重程度可能给劳动者和企业留下长期的疤痕效应。
他认为,这次疫情可能会在三个维度上给经济留下深远影响,或称疤痕效应。第一,打击乐观精神和风险承担意愿,在民众的内心中留下疤痕。第二,人力资本因为失业期延长而受损,给劳动力市场留下疤痕。第三,债务积压,特别是破产程序如果久拖不决,会给企业留下疤痕。所有这些都会打击经济活动,压低长期增长率。
第一个疤痕:对于乐观精神和承担风险意愿的打击。人们经常说,在危机当中,信心和预期是非常重要的。在三十年代大萧条的时候,罗斯福说,信心比黄金还要宝贵。也就是说,乐观预期和风险态度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但预期和风险态度在危机中会发生变化。布伦纳梅尔在书中指出,从历史上看,经历过大萧条的人在后来更少参与冒险行为。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经济走向复苏时,感知风险提高和风险规避态度可能会拖需求的后腿。这就意味着,在疫情或危机过后,无论在投资上还是在消费上,人们的态度和行为都会发生改变。
在这里面,甚至会存在一种布伦纳梅尔所称的长期疤痕效应,即风险厌恶。在询问调查受访者“在疫苗出现之后,我将在何种程度上恢复疫情前的生活状态”问题时,仅有27.5%的受访者报告说将会完全恢复疫情前的生活。因此在接下来的好些年里,人们可能仍然会减少坐地铁、乘出租车、挤电梯或外出用餐,日常行为模式与若干经济部门将因之被重塑。从长远来看,可能会有更多人选择“为生活而生活”的方式,而不再是为了工作而活着。这就如同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的肆虐深刻改变了幸存者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一样。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黑死病的幸存者们更加珍惜人生,愿意享受生活。这一态度的改变甚至给文艺复兴铺平了道路。
第二个疤痕:人力资本受损,从而影响劳动力市场。有研究表明,在历次的经济衰退之后的恢复期中,就业的状况都会迅速得到恢复。在这次的新冠疫情中,美国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在疫情肆虐的时候,失业率飙升,但不久,由于疫情得到了抑制,就业的状况迅速得到恢复,甚至一直到今天,美国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一直很强劲。但布伦纳梅尔认为,这一景象具有某些误导性,不应该将此理解为美国劳动力市场韧性十足的表现。美国在疫情中选择的失业策略,即解聘员工和提供慷慨失业金的做法,切断了工作联系,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的严重疤痕效应。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