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田|新时期大学教育的盲点:看不清合作社中多数人生产与生活改进的能动性


  导 语

  关于农村合作社的讨论中,有观点认为:即使排除一些“空壳”合作社,真正的合作社虽然能够支持村民共同前进,但对合作社带头人的要求太高了,除非带头人在分配中捞取大份,否则很难具有推广意义。

  老田认为,这种观点只看到显著位置上的孤立个体,忽视了背后群众的力量。在农业和农村这种资源相对贫乏的环境中,脱离大多数人支持的个体成功,是极低概率事件。只有建立起带头人和群众之间内在利益的一致性,激发出群众的集体协作精神及相关制度条件,才能降低管理成本和经营风险,进而实现收益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而要真正建立起集体协作的意识,需要走出长期教育和宣传体系所灌输的个体主义视野,回归并践行基于群众路线的想象力。

社员在群众大会上举手表决

  清华大学高研所严海蓉在“扶贫与集体经济”主题之下,分享了她长期的农村调研收获,从正反两个方面的案例揭示出,在农村这种人均资源贫乏且农业资源具有整体性的环境中间,如果没有集体协作的支持,村民会在自发的贫富分化规则作用下,大部分陷入生产与生活上的困难,有些人会落入贫困状态。

  近些年的扶贫确有成绩,短期逆转了分田之后——富裕村民收入增长速度长期领先而贫困家庭被越拉越远——的状况,但是,如果缺乏生产与生活方面改变弱势地位的支撑力量,两极分化趋势还是会继续起作用的。

  透过案例分享,严海蓉找到了合作社内部的集体理性(村民对市场经营环节的普遍参与和监督)以及领导权的作用(自下而上的主动支持);反过来,能人捞大份的“假合作社”及其分配方式,对立于村民,这就没有集体理性与领导权的加持,会带来经营的不稳定和巨大风险,但是,却垄断性地获得了国家财政支持的大笔资金,这也当然会加速农村社会分化。

2014年开始实施扶贫攻坚计划之后最低收入组的农民家庭,收入增速开始赶上高收入组别 |图片来源:严海蓉讲座PPT

  很有趣的是,有大量弹幕提问和评论认为,真正的合作社虽然能够支持村民的共同前进,但带头人不捞大份,这个无私太难了,要求太高了,甚至还认为这违背人性等等。

  从这里,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一些受过长程教育同时没有实践经验的青年人的认知中,似乎合作社的成绩只能够理解为带头人的能耐和成绩,村民群体是贡献近零的纯粹得益者,因此,领头人不捞大份,相当于单向的利益输送,是贡献与收益不匹配,所以不具有推广价值。

  这样的理解方式,思考中间就出现了很严重的单向度思维(或称二极管思维,只看到一个孤立的片面),观察和思考的盲点表现为:只看到显著位置上的孤立个人,相当于是在“管理三要素”中间,只看得见管理主体,眼里没有了管理客体(被管理者)和管理方法的位置。(三要素是指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和管理方法。主体对应“领导者”,客体对应“群众”。)

查看余下9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3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3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