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坤:推动我国发展前进的战略转型


  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自古以来这种与时俱进的精神信念让我们的先民得以战胜历史上的无数风雨,堪称是中华民族最强大的思想武器。正因为这样,所以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我们这个民族才得以不断实现转折转型,实现自革自新。

  今天也是这样,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全球范围越来越激烈的大动荡、大改组,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必须也注定要激烈变迁,尤其是同西方集团之间,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军事上,彼此的力量对比与战略地位都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都要进行新的改组与重塑。这样的一种变化,从大战略的视角来看,就是战略性转折或转型。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催生全球战略转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也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推动自己不断实现战略性的转型与升级,对于这一点,大概没有谁会有所质疑,这是相当大的共识。但对于战略转型的目标指向与具体内涵,则人言人殊,存在相当大的争议。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这样两个问题。

  其一,关于中国战略转型的目标

  未来的中国是一个怎样的中国,日渐复兴崛起的中国同西方集团之间是怎样一种相互关系,对此,西方当局有他们的想定与塑造,而中国则有自己的想定与塑造。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道路、基本社会模式出发,未来的中国注定不是更加依赖西方的中国,而是更加独立于西方的中国;在中西方关系中,未来将不是西方越来越支配中国,而是中国越来越不受西方的支配与左右。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意味着中国未来的战略目标就是自成体系的全球战略大国,其突出特征就是拥有强烈的战略自主性,具有强烈的自主自立能力。

  但现如今的中国距离这一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

  应该承认,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有了惊人的发展进步,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成绩不容低估。同时还必须承认,这一成绩的取得,一个重大的战略背景或前置条件,是因为同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关系相对较好,总体上比较稳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与条件下,中国从西方国家那里汲取了大量先进的知识与技术,获得了空前广阔的市场空间与经济资源,从而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中国的发展,这是我们不能不承认的事实。正因为这样,所以西方的一些政客才以偏概全地将改革开放中国所取得的成绩说成是“搭便车”,即搭上西方前进之便车的结果。也正因为这样,所以有人将改革开放的中国描述为战略上“投靠西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理解成为逐渐靠拢西方和西化、洋化的过程。

  我们说,在特定历史时期战略上向西方靠拢总体上正确。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样的全球形势下,不向西方靠拢,中国就找不到更好的出路。进一步追溯,六十年代在毛泽东主席主导下,中国摆脱苏联修正主义、同他们分道扬镳,是伟大英明的战略之举,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如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那样与苏联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则后来苏东剧变将严重拖累中国,将使中国也因此遭遇一场深刻的历史性危机。在此之后,夹在东西方两大体系之间的中国要做好战略平衡,并非意味着同美苏保持等距,而是有所取舍,这已经为当时生动的战略实践所证明,1979年后中国快速向西方靠拢,可以看做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查看余下6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