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贫富分化是因为私有制发展不足吗?
哈萨克斯坦贫富分化是因为私有制发展不足吗?
——评《南方都市报》对哈萨克斯坦近期局势的报道
在过去的几天里,全世界都在关注着哈萨克斯坦的局势。这场从哈西部地区开始的反对哈政府提高液化燃气价格的抗议活动,演变成了一场席卷哈国的全国性运动,但最终走向了暂时的失败。在此次示威活动中,主力军是哈萨克斯坦各地的石油工人和天然气工人,由此显出了基于工业化而来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从运动初期开始,工人阶级的要求就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它包括:价格管制、工作保护、提高养老金等。
哈萨克斯坦最近的事件,也许有总理马西莫夫的政变因素,也许有外部势力的渗透,但究其本质是一场以工人运动为主体的人民民主运动。
为什么这样说呢?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对法国从二月革命到波拿巴政变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详尽地说明了法国的阶级斗争何以造成一个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成为法兰西的皇帝,由此马克思发现了伟大的历史运动规律,恩格斯对此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一切历史上的斗争,无论是在政治、宗教、哲学的领域中进行的,还是在任何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实际上只是各社会阶级的斗争或多或少明显的表现,而这些阶级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又为它们的经济状况的发展程度、生产的性质和方式以及由生产所决定的交换的性质和方式所制约。”
简言之,所有的事变、政变都是阶级斗争的产物,而阶级斗争的根源又要从生产关系中去寻找。历史上,武则天与李氏家族的斗争背后就是庶族地主和士族地主的斗争,无论如何评价武后的个人品质,但在那个时候她的作为是进步的,对摧毁腐朽的士族地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了积极作用。
在1936年的西安事变中,东北流亡民众、西安爱国学生、国民党内的爱国官兵与中国共产党共同推动张学良这个纨绔子弟、花花公子发动了惊天的事变,推动了全国抗战局面的到来,那时的张学良代表了群众的要求和历史正确方向。
哈国官方所用的动乱、骚乱、颜色革命等词汇都无法说明这场运动的性质,因为这些词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动乱和骚乱的说法实际上隐含着把群众当作群氓的意思,群众完全被操纵,无目标且只有破坏性。实际上,哈国石油工人的抗议是非常有目的且节制,就是要求政府承诺降低已经上调的天然气价格。
社会主义革命在历史上就是红旗飘扬的革命,也可以说是一种颜色革命,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官方所指责的颜色革命实际上是政变,是统治集团内部最高权力的争夺。用颜色革命这个词容易混淆视听,而且根本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