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许宪春:GDP是如何核算出来的?
GDP是如何核算出来的?怎样理解居民可支配收入?
近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许宪春新著《透视中国政府统计数据:理解与应用》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详解GDP等统计指标生成与运用的真实逻辑,厘清各种“统计反差”背后的原委。
出生于1956年的许宪春,1986年进入国家统计局工作,2017年退休,在国家统计局工作了31年,一直从事政府统计实际工作,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开展理论和实际问题研究。他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等。
“GDP是反映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综合性最强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GDP核算是建立在大量基础资料基础上的。”许宪春接受“政事儿”专访,就数据统计系列问题进行解读。他表示,十八大以来,国家统计局加强统计执法检查,坚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对统计违法行为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力度。
许宪春(受访者供图)
谈统计数据的重要性
“是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
政事儿:统计数据一个百分点可能影响的就是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数据背后是庞大的民情社情。你怎么看统计数据的重要性?
许宪春:统计数据确实很重要,我把统计数据的重要作用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统计数据是观察分析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重要工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变得越来越复杂,如果没有量化的统计数据,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观察是不完整、不准确的。统计数据能够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全面客观地反映。
第二,统计数据是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许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制定是针对复杂的实际情况在利弊权衡中做抉择,有好的统计数据做支撑,就有利于制定出科学的、符合实际的政策。
第三,统计数据是检验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统计数据可以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实施效果,也可以揭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实施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对以后的政策制定提供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都会充分参考统计数据。统计数据对于学者作有关学术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详实的统计数据有利于学者作出更多的具有原创性、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统计数据不仅对决策者和学者很重要,普通老百姓观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也需要统计数据。没有统计数据,各方面就无法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作出客观准确的了解、分析和判断。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